都市快報訊 59歲的楊大叔從半年前開始,吃東西總感覺咽不下去,但他一直沒在意。直到今年2月,楊大叔感覺哽咽感越來越強烈,才去當地醫院就診。結果,竟然查出食管裡面長了個瘤子!
焦慮的楊大叔一家慕名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找到了胸外科副主任陳鵬程。有豐富食道癌臨床經驗的陳鵬程初步判斷,楊大叔這個瘤子凶多吉少,於是立即安排住院,預約了無痛胃鏡、增強胸腹部CT等檢查來儘快明確診斷。
幾天後,胃鏡病理提示是食管鱗狀細胞癌,胸部增強CT顯示多發的縱隔淋巴結轉移,病情已經進展到了中晚期,且不適合直接做手術。楊大叔一家徹底蒙了。
新輔助化療+免疫治療後再手術 術後病理竟看不到癌細胞
怎麼辦?經過浙江省人民醫院胸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病理科等科室多學科討論(MDT),根據楊大叔的病情,最終為他制定了先行新輔助化療+免疫治療、根據治療效果再考慮手術治療的綜合方案。
什麼是新輔助化療+免疫治療?陳鵬程介紹道:“以往的新輔助治療是透過放療+化療的手段來幫助區域性晚期或進展期無法手術的癌症患者,縮小腫瘤,病情降期,獲得手術機會,但這一方法往往住院週期長,患者需要度過水腫期和毒副反應期,總體要等兩到三個月才能手術。而新輔助化療+免疫治療,從臨床來看對食管鱗癌效果顯著,且治療週期能縮短將近一半,提高了患者的預後生存。”
於是,楊大叔接受了兩次新輔助化療+免疫治療,過程中並沒有太大身體反應和不適。等到結束兩次治療再次入院時,楊大叔的腫瘤明顯縮小了。在完善術前評估後,陳鵬程團隊為楊大叔進行了胸腹腔鏡下頸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
術後楊大叔恢復順利,更讓他開心的是,術後病理提示所有的切除食管組織都沒有發現癌細胞。陳鵬程解釋,楊大叔的術後病理表明,針對中晚期惡性腫瘤,新輔助化療+免疫治療給更多“不治之症”變成“可治之症”帶來了希望。
同時,陳鵬程主任提醒,目前胃鏡是早期發現食管癌的唯一有效手段,早期的食管癌在影像學上是很難表現出來的,普通的喉鏡長度受限也無法全面檢查食道。但很多食管癌患者往往是到了吃東西有梗阻感才上醫院檢查,或者認為自己只是普通的咽喉炎,一旦發現往往已是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超過30%。因此,早做胃鏡早篩查非常必要。
“對於早期食管癌,成功手術後大都能和正常人一樣,五年生存率非常高。我曾接診過一個病人,07年做的手術,到現在14年過去,已經70多歲了,生活得很好。”陳鵬程表示,目前食管癌手術普遍採用胸腔鏡或腹腔鏡聯合,創傷小、恢復快,病人術後第二天就可以下床了。
體檢時查出兩側肺都有結節
兩處病灶用一次手術就解決
在浙江省人民醫院胸外科,微創主導的術式已經成為主流。特別是對於當下常見的肺部結節,手術時利用單孔胸腔鏡,僅開3釐米的小洞,就可以乾淨切除結節所在部位的肺段。
陳鵬程介紹道,隨著高解析度CT的普及,越來越多人在早期發現肺癌,比如原位癌、微浸潤性癌,這部分患者成功手術後的五年生存率幾乎接近百分之百,對預期壽命影響不大。“以前切除腫瘤往往是直接切除肺葉,人體一共才5個肺葉,直接切除後對今後的肺功能影響很大;每個肺葉下又細分為好幾個肺段,術前透過三維重建能精準定位腫瘤的位置,只需切除病變肺段,這樣手術後肺保留得更多。”
6個月前,浙江的朱女士在單位體檢時發現兩側肺部都有結節,因為沒有超過1釐米,所以當時朱女士聽從醫生建議,定期隨訪。半年下來,兩次隨訪結節並沒有明顯的變化。
今年9月底,第三次複查時朱女士找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胸外科,陳鵬程仔細閱讀了她的胸部CT後,覺得朱女士的結節有問題,繼續隨訪可能會耽誤病情,建議朱女士住院進行胸腔鏡手術治療。
當然,朱女士充滿了恐懼與疑惑,我的肺上為什麼會長結節?我的肺結節是不是就是肺癌?兩側肺都長了結節,我該切除哪邊的結節?手術治療我的身體能不能吃得消?手術切掉了我的肺,我以後的生活該怎麼辦?
陳鵬程解釋道,兩側肺部都有結節,而且從影像學上看都屬於高危結節,打算把兩處病灶一起切除掉,透過一次住院、一次微創手術、一次麻醉,解決掉兩側肺的問題。對於朱女士的情況,陳鵬程計劃進行解剖性的肺段切除,在保證結節完整切除的基礎上,切除肺的範圍是最小的,兼顧根治性保護肺功能。
術前透過肺部三維重建,在計算機的輔助下重建出肺部模型,完整還原朱女士真實的肺部組織,直接觀察到了朱女士肺部結節的精準定位以及擬切斷的肺部血管和支氣管,使胸腔鏡手術更加微創、更加精準、也更加安全。
很快,陳鵬程順利地為朱女士完成了胸腔鏡下左上肺舌段切除術+右上肺尖段楔形切除術,術中冰凍病理提示:“左上肺舌段腫塊”浸潤性腺癌,“右上肺楔形肺”貼壁生長為主型腺癌。
“自己想想就後怕,沒想到兩側肺結節都是肺癌,如果沒有來這裡看,自己還沒當一回事,繼續觀察下去,後果可能不堪設想。”朱女士康復出院後心有餘悸。
來源: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