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餐,你打算吃啥?獎勵自己一塊蛋糕、和朋友去吃炸雞漢堡、逛街路上再喝杯奶茶?
生活中的超加工食品(經多道加工處理的食物)越來越豐富,但我們在享受便利和美味的同時,食物也可能會讓我們“上癮”!就像吸菸或飲酒一樣,通常停止食用後會導致戒斷反應,使人煩躁。
近期,發表在《營養年報》(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的綜述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中的某些成分在誘惑我們味蕾的同時,也會刺激大腦中與獎勵機制相關的區域,可能會導致我們強迫性進食攝入。該研究學者分別來自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心理學系和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精神病學系。
>>>
為什麼我們會對食物上癮?
從廣義上講,現有文獻表明,飲食成癮和物質成癮之間存在生物學和行為相似之處。其中,新增脂肪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超加工食品,與飲食成癮最有關係。
碳水化合物是大腦的第一供能營養素,我們的大腦回路會因為堅果、水果和肉類等高熱量食物進化,也會受到含有糖和脂肪的超加工食物的刺激。
超加工食品利用了我們對美味、高熱量食物的渴望,讓我們在不自覺中“強迫性地”食用它們,就像成癮藥物會干擾大腦的動機、尋求獎勵機制(更快樂)的腦回路一樣。此外,超加工食品不僅透過高熱量營養素和食品新增劑,來影響大腦中的獎勵訊號的強度,還可以強化這種獎勵機制的傳遞速度。
如果過度食用超加工食品,會讓我們欲罷不能。比如酒精飲料中的糖分和香菸中的薄荷醇等成分,會增強傳遞給大腦的獎勵訊號,增強細胞對某些訊號分子的敏感性,而天然食物則不會產生上述影響。腦部掃描研究發現,在吸毒成癮者和被診斷為患有飲食成癮的人中,發現了類似的神經活動模式。
這些研究一致表明,與天然水果、蔬菜或瘦肉相比,食用超加工食品與成癮性飲食行為有關。因此,超加工食品比新鮮的食物更能刺激我們進食攝入。有資料顯示,大約15% 的美國人可能患有飲食成癮(與酒精成癮的患病率大致相同)。
>>>
哪些食品更容易上癮?
日常生活中的超加工食品琳琅滿目,如碳酸飲料、甜飲料、巧克力、糖果、冰激凌、速食湯、麵包、蛋糕、薯片、餅乾、比薩餅、風味酸奶、漢堡、泡麵等。
雖然有些天然食物中也可能含有較高的糖分或脂肪,但是超加工食品通常在一包食品中同時提供額外的脂肪和糖,它的含量遠遠超過了大腦對營養素的渴望。
除了糖和脂肪的吸引外,超加工食品通常還含有其他食品新增劑,如著色劑、增味劑、穩定劑、香精、乳化劑、甜味劑、防腐劑、增稠劑等,使用這些食品新增劑有利於我們咀嚼、可以增加口感、看起來更誘人、聞起來更美味,也能夠更有效地為大腦提供獎勵。比如,軟飲料中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鹹味小吃、熱狗和許多其他快餐中含有精製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但另一方面,超加工食品中含有多種超量營養素和食品新增劑等成分,尚不清楚哪些具體成分更可能導致成癮行為。因為一種食品是否會讓人上癮,取決於製作時用的原料,比如判斷餅乾是否讓人上癮,需要判斷烘焙的麵粉是否經過加工。
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對食物的渴望並不是一種真正的濫用障礙,而是一種行為上癮。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確定超加工食品中有哪些特定的化學物質是主要的成癮物質。需要更多研究來證明哪些型別的食物會讓人上癮,以及如何定義它們。
>>>
食品上癮有哪些表現和影響?
超加工食品的不良後果包括,體重增加過多、糖尿病、心臟病等等。研究第一作者密西根大學Ashley N. Gearhardt教授指出:“超加工食品一直都是導致全球肥胖增加、飲食相關疾病和健康狀況不佳的關鍵因素”。
耶魯大學開發了一種研究工具,名為耶魯飲食成癮量表(如下所示)。量表中的行為指標包括:對食用某種食物缺乏控制、儘管產生不利後果仍繼續食用、以及嘗試戒掉該食物卻未成功。
一共11項症狀。沒有一種單一的症狀可以定義為成癮,存在2到3個表示輕度成癮,存在4到5個表示中度成癮,存在6個或更多表示嚴重成癮。
使用耶魯量表的研究表明,肥胖本身並不能診斷為飲食成癮,並非所有肥胖的人都表現出上癮的飲食行為。但有一致的證據表明,肥胖者的飲食成癮率更高。
除了與成癮相關的行為外,用耶魯量表診斷為飲食成癮的人,還表現出更強烈的渴望、更高程度的抑鬱、和更大的創傷經歷。
先前有不少研究報道了超加工食品,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該研究分析了我們為什麼愛吃超加工食品,哪些食物容易讓我們上癮,以及飲食成癮的表現和影響。雖然這些超加工食品很“雞賊”,但是瞭解飲食成癮背後的機制,有助於管理我們的飲食行為。
來源:醫學新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