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講的是形體論,也是我觀大量魚膠製作過程和自己做形體後,得到的經驗之法,在結合之前寫的肉質斷海理論,便可以達到觀膠斷海和觀形斷師。
由於我重新弄了首發平臺,所以後面會把肉質斷海論給大家重新發表一遍。
形體,基本上是所有買魚膠的人,都可以直觀看到的視覺表象。
但是這個表象我稱之為成品形體,因為你買到的就是成品。
而成品形體也是許多商家和買家,用於判斷是何產地的最基礎依據。
何為形體斷師?
簡單來說就是看一個魚膠形體,而判斷出這個形體是出自於哪個區域大師的手法。
一個人或一個工廠在長期處於重複迴圈同樣事物的這種工作狀態下,會附帶此人或此地區的慣性手法特徵,而這個特徵,也就是辨別是何人或者何區域的斷認特徵。
形體猶如玉石雕刻,弱到雜工,強到大師,這是一個形體完善的經驗積累,也就是從雜工一個簡單的剪開手法到大師製作出石肚級別的進階過程。
玉石雕刻,也就包含了雕刻手法,而魚膠自然也有各種手法,常見以推、捏、折、吹、疊、扯、拉、綁、夾、壓、敲等手法為基礎,而各大師們專用的工具則以自我覺得順手的自創工具而獲得便捷。
形體斷師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初生溼鰾定形,另一個是二次泡鰾改形。
在講初生溼鰾定形之前,要在這裡單獨糾正一個錯誤觀念,有商家和買家拿著一個魚膠,便以一個魚膠的形體特徵而去斷定是哪個海域產出來的。
這個觀點是可以實行的,但不是絕對的。
因為魚膠本為魚體之一部分,世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人,而魚也沒有一模一樣的魚,而魚膠自然就沒有一模一樣的魚膠,只有近似,沒有相同。
再者魚膠彈滑粘軟,能收縮也能伸張,外力的因素也可以改變魚膠的造型,也就會改變魚鰾那與生俱來的海域特徵。
所以單單用魚鰾的天生特徵或者形體去斷定一個花膠是很容易陷入一個死衚衕的。
而這個死衚衕也是形體大師常專研的一個漏洞,這也就是市場上為何會存在那麼多大耳湛江,金蘭臺山了。
很多人認住了成品膠的模樣,認住了成品膠的表面特徵,但是有些人一輩子都觸碰不到高階魚膠出生時的溼魚鰾模樣和純白肉質,甚至連魚長的什麼樣都不清楚。
而形體大師可以針對性地對市場上認為的魚膠表面特徵加以改動,甚至去除,以達到混淆視聽的情況發生。
初生溼鰾,也就是從魚體解剖後,魚鰾誕生時的肉質和形態。
這時的魚鰾是純粹百分百軟滑狀態,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溼鰾,所有的手法在此基礎上可以達到一個最巔峰的狀態。
溼鰾做形體講究一個快字,在自然的環境溼度下,魚鰾會不由自主被抽乾掉溼度,產生自我肉質收縮的現象,而周邊的溫度因素,以及環境因素,包括魚膠本身的厚薄度因素,都會給一個即將誕生的魚膠,留下各種雜肉現象。例如,太厚可能曬制不好內部會花心,脫血冰鎮則可能會留下凍傷肉,而人手不夠,速度太慢,手工人則會分批製作形體,以冰鮮的方式去保鮮住溼鰾等等等各種因素存在。
也就是說以初生溼鰾時態下,以大師級別做出來的魚膠形體,一氣呵成,自然而然也就是在最好的肉質基礎下,呈現出最好的魚膠形態。
二次泡鰾改形,是形體大師們在經過多次實踐後,認為初生溼鰾的形體實在不好看,在有把握的情況下,重新泡發,再次定形。
二次泡鰾改形是一個很嚴謹的決定,因為不是所有的初生溼鰾定形後,都可以再次改形的,更何況以後的三次改形或四次改形等。
有的魚膠肉質鬆軟殘缺破洞,冰鮮時長過久,是承受不住形體的外力擠壓的。
二次泡鰾需要挑選肉質基礎,越好的肉質基礎,也就是鮮度和肉質都要達到上乘,那這個魚膠,才能經受的住二次泡鰾改形的折騰。
而在這方面技術特別強的地區,國內則以電白、湛江地區等等,國外以印度孟買、印度加爾各答、越南柬埔寨等等。
謝謝大家的關注,我是遊擊客。
買魚膠時商家說的柔肉和粗肉是怎麼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