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蔣介石手下有八個嫡系將帥,也正是這批將帥,奠定了蔣介石這一生的事業,他們都是從黃埔走出來的一級人物,長期活躍在國民黨高層。
他們,便是世人口中的“八大金剛”。
在國民黨節節敗退以後,這“八大金剛”便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其中7人都跟著蔣介石敗逃,還有一位,選擇留在了大陸,那麼,這位選擇留下的人,後來如何?
“八大金剛”中,僅有一位沒去
黃埔軍校出來的學員,不少都躋身於國民黨高層,當年蔣介石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最為信任的人便是“八大金剛”。
先來看看其他七位“金剛”,大多數都是讓人所熟悉的名字。
其中第一位便是何應欽,此人長期以來都是蔣介石手下的二號人物,在很長一段時期裡,外界對於他的非議都不少,可他本人依舊能坐穩自己的位置,歷任國民政府海陸空三軍總參謀長。
不過,跟其他人相比,何應欽這一生幾乎沒有帶過什麼兵,他一直都活躍在國民黨“大本營”之中,很多人評價他和蔣介石的關係,只用了四個字:相互利用。
敗退以後,此人的地位日漸衰落,從手握大權到無所事事,從這個角度來看,何應欽的晚年過的還是相當悲哀的,就這樣一直到去世。
何應欽
第二位,便是陳誠。
當年解放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只需三個月時間便能消滅解放軍”就是出自他之口,此人在那個歷史時期能夠縱橫於“軍政”二界,也足以看出他不簡單。
此前,在得到蔣介石的充分器重後,他在抗戰時期主持了四次武漢會戰,也算是立了功。
不過,到了解放戰爭後期,看著奄奄一息的國民黨部隊,他也知道自己過去做了太多壞事,根本沒有辦法在大陸待著,只能跟著蔣介石敗走,不過,由於前期工作過度,走了後不久便因為疾病逝世。
陳誠
第三位,是顧祝同。
顧祝同在“八大金剛”中算是長壽了,一直活到1987年,這個人能成名,和抗日戰爭密不可分,他能夠一直得到蔣介石的信任,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會做人”。
因為他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後來便緊跟時局追隨了蔣介石,無論是從哪一個階段來看,他都忠心不二,所以日子過的還算舒服。
顧祝同
第四位,劉峙。
聽著名字,感覺此人一身虎氣,然而,他的作戰才能放在“八大金剛”中絕對是倒數,由於在淮海戰役中的失利,去了臺灣以後,他的後半生過的一直十分鬱悶。
要不是早年在北伐中還算有點表現,估計此人都有被砍頭的風險。
劉峙
第五位,錢大鈞。
他的軍事生涯並不光彩熠熠,不過各路大戰他都多少參與,這就搞得經歷蓋過了能力,抗戰勝利後出任了淞滬警備總司令,撈了不少錢財,外交“釣大錢”,去了臺灣以後,卻一門心思紮根在了體育界,為臺灣省的體育事業發展做出了不小貢獻。
錢大鈞
第六位,蔣鼎文。
他的人生前半期順風順水,在軍中有了一席之地,可是到後來的抗日戰役中部隊一潰千里,從此以後便依舊辭職,去了臺灣省以後,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於1974年病逝。
蔣鼎文
還有陳繼承,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要不是“八大金剛”的名號,他也註定是被歷史給衝散的那一種,相比于軍事上的打打殺殺,總體而言他更適合搞政治方面的工作,給軍隊培養出不少人才。
蔣介石兵敗後,他先是去了臺灣省,然後又來到香港,過著平平無奇的後半生,最終於1971年因病逝世。
陳繼承
最後還有張治中,他作為“八大金剛”之一,他在抗戰時期表現的非常好,中原大戰時期開始,他便被蔣介石委以重任。
解放戰爭以國民黨的全線潰敗而告終,可張治中並沒有選擇跟隨蔣介石一同敗逃,轉而選擇留在了大陸,這是因為,他對於早點結束內戰,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張治中
張治中,不一樣的國民黨高階將領
從1948年秋天開始,國民黨的軍隊在前線節節敗退,隨之而來的還有經濟上的全線崩潰,此時的蔣介石還是不願意收手,反而覺得自己尚有“一線生機”。
那會,早已得到蔣介石重用的張治中還在當西北軍政長官,在“八大金剛”裡,他是最不想打內戰的,為了能夠和平解決國共之間的問題,張治中敢於頂著蔣介石的暴脾氣多次致電,希望能夠妥善處理兩軍衝突。
到了新的一年,毛主席起草了新年獻詞,詞寫的非常簡單,對於蔣介石來說也非常難受,主題幾乎完全概括在題目中:《將革命進行到底》。
隨著戰局日益變化,蔣介石徹底無力迴天,隨後他便下野,李宗仁上臺。
李宗仁
新上任的李先生也覺得再打下去沒什麼必要了,多次鼓動“和平談判”,國內掀起了一陣“和談”的風。
這些,也都非常符合於張治中的內心想法,因為他是一位被譽為“沒有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軍人”。
當年在重慶談判期間,毛主席由周總理和王若飛陪同,而張治中和周總理當年在黃埔軍校共事過,私交良好,在這次和談中,國民黨這邊的張治中本來就是周總理臨行前最信賴的人。
當時,周總理就直接了當地告訴張治中:“毛主席去重慶,我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
張治中心裡當然明白事關重大,當即便給了周總理回覆:“美蘇兩國都對蔣介石做了工作,保證毛先生來去自由。”
張治中本人更是親口做了保證,這樣才讓周總理徹底放心下來,當時的重慶,堪稱“虎穴”。
毛主席身邊只是跟著一名警衛員,如果國民黨真的有什麼小動作,那麼極有可能“防不勝防”,張治中為了毛主席的安全,專門派出從家鄉帶出來的憲兵隊守衛毛主席,還專門將自己的官邸交給毛主席居住,自己則搬到了一所破舊狹小的平房當中。
談判後期,重慶的情況異常複雜,周總理非常擔心毛主席會遇到危險,而張治中更是主動坐專機送毛主席返回延安,返程的途中,毛主席還親口誇讚過張治中:“你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再後來,當週總理將《國內和平協定》定稿交到了張治中手上時,張治中內心中壓抑已久的情緒爆發了,他抒發著自己的感想:“國內兩黨的鬥爭,到了現在終於能結束了。”
雖然張治中多年來作出了太多努力,可重新出山的蔣介石還是不願意接受協定內容,還是希望把戰爭進行到底,因為這樣的情況,毛主席和朱老總髮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
後來,何應欽等人又是寫信又是打電話,讓代表團抓緊時間給撤回來,可張治中不為所動。
從第一次見到毛主席開始,張治中的思想便漸漸有了動搖,他發現眼前這位毛先生根本就不是國民黨過去宣傳的那樣,也慢慢了解了周總理胸中的大計,隨著交流的次數越來越多,到了這個時候,張治中其實已經和廣大人民站在了一起。
而共產黨這邊,對於這位國民黨高階將領則同樣也有高度好評,從張治中的長期表現來看,他是一位真正熱愛和平的將領,而且其部隊從未對共產黨放過一槍一彈。
而且,在兩黨多年的鬥爭中,張治中總是想盡辦法在中間周旋,最為有意義的例子,便是在皖南事變期間,張治中截然反對,可是孤掌難鳴,自己還是沒能扭轉局面。
因此,這個機會,張治中已經不願意再放過了。
周總理和林伯渠等人專門在六國飯店宴請張治中,對他說:“如果你要走,國民黨肯定饒不了你,我們已經對不起一位姓張的朋友了,也害怕他們對你下毒手。”
林伯渠
張治中早有此意,所帶的代表團全部都追隨張將軍,最後全部選擇留在北平。
這在當時也成為了國內重大新聞,由於他本人“八大金剛”之一的身份,直接給了當時不少國民黨高階將領一次巨大的心理衝擊,再加上此前國民黨部隊本來就節節敗退,張治中選擇留在北平更是對國民黨士氣的一次重大打擊。
可國民黨高層還是不願承認失敗或接受和談,反而在這件事上大做文章,甚至寫了一篇《張治中在北平被扣詳情》的文章,隨後又說張治中其實早已離開北平,只不過此時下落不明。
到了這裡,張治中自認為,自己已經該退出歷史舞臺。
不過,共產黨也是非常珍惜人才的,在中國人民新政治協商會議的醞釀階段,毛主席便當著很多同志的面對張治中說道:“文白先生,大家都想請你出來工作,你看怎麼樣?”
雖說是疑問句,實則為命令,毛主席當然知道張治中心中是怎麼想的,所以便不等他推脫了。
就這樣,張治中充分調動起民主力量,為新政協召開做準備,他更是與中共肝膽相照,開啟了人生的一個全新篇章。
真要說人生經歷,近代史上能比張治中豐富的人還真的不多,他走到哪都是“香餑餑”。
而且,最為難能可貴的是,相比於當時國民黨其他高官的奢靡生活,張治中始終保持著清廉的本色。
有一次,他的女兒要乘坐父親的車去學校,可被他知道以後,更是直接批評女兒“鋪張浪費顯擺”,還直言不諱的罵道:“那是我的公務車,是政府的,不是給你提供私人服務的!”
這在當時國民黨高層中,絕對是一股清流。
他愛國,也完全體現在“熱愛和平”之上,面對日本人的侵略,他可以不遺餘力地去奮鬥,可讓他打內戰,他此生也從來沒有過類似想法。
比如,在1945年他還參與了新疆和談,從1945年10月到1946年6月這一段時期裡,他更是三次前往迪化,主張和平,很多事件終於在他的努力下和平解決。
隨後,新疆正式成立了各民族聯合的新疆省政府,張治中也多了一個職務:省政府主席。
在這段時期裡,他“利用”自己的職務,歷經艱難險阻,從盛世才手中救出了很多位關押在此處的中共戰士,並且還將他們安全護送回延安。
當重新看到這批同志後,毛主席和朱德致電張治中,表達了自己的感謝之情,而這批被張治中營救出來的戰士,有二十多位在後來當上了新中國的高階幹部。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張治中還為了自己的和平事業不斷奔走,他還多次寫信或發表文章規勸自己的老部下能夠摒棄前嫌,回到人民這邊,這些講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那會,蔣介石還有著“反攻”的打算,一直在等待機會。
張治中以個人名義向蔣介石寫信,希望他放棄這種極端思想,要以對話的方式解決好兩岸的關係,這才是兩岸全國人民最為嚮往的。
1956年國慶節的晚上,在天安門城樓上,張治中的兒子張一純對周總理說:“我入黨了!”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然而周總理卻語重心長地對張一純說:
“從我們黨內來說,馬克思在你們家取得了勝利,不過你也不能驕傲,你要更加尊重自己的父親,他當年曾想加入中國共產黨,不過那會我並沒有答應,因為我們考慮到,他在國民黨那邊比加入共產黨更加適合革命事業。”
張一純
張治中在晚年的時候,曾經還這樣說過:
“在六十多年的歲月裡,我只有很多過錯,沒有怎麼貢獻,我很榮幸地看到人民能脫離黑暗,走向光明,這也是我這一生中最大的安慰和愉快了。”
從晚年的這些話中也能看出,張治中本人是十分嚮往和平的,他也希望黎明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事實證明,他也是這麼做的。
“我沒有入黨,可能找到黨,並在黨的領導下度過晚年,所以毫無遺憾。”
由於他對於中國和平做出的巨大貢獻,現在還有張治中故居作為紀念,這也是對他一生的肯定,如今,這座故居還被確定為巢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張治中的形象出現,足以見得他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