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新藥研發論壇圓桌討論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
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和人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升,新藥研發成為健康與疾病診治領域最為關注的熱點之一。新藥開發的新方法和新技術是什麼?能否縮短藥物研發到上市的週期如何縮短?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虛擬臨床試驗”?今天上午,在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新藥研發論壇上多位諾獎得主分享觀點。
“生物學引領我們找到靶向,發現藥物;化學更像是一個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蛋白質並且製造藥物。”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邁克爾·謝帕德提到,科學家正將基礎研究的積累與計算機技術結合加速藥物研發過程。
圖說:邁克爾·謝帕德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利耶·瓦謝爾提到了“算力”的重要性。他的團隊去年利用計算機啟動針對非典和新冠病毒的研究,對病毒大分子構建模型計算發現變種,這種預測的毒株在英國被發現。“研究中我們還發現了變種與受體及抗體結合力的特徵,這些特點對疫苗設計有很大的幫助。”
“但似乎我們仍然在‘大海撈針’”,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萊夫科維茨認為,技術發展下,科學家已經能夠利用高通量對分子進行多樣化篩選,已經實現了數量級的飛躍,但現在面臨的是從上十億甚至更高數量篩選。找到準確的靶點仍然是全世介面臨的共同難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蔣華良非常贊同:“2003年完成全基因組測序專案發現更多藥物靶點,但事實上,至今成藥靶點只有不到一千個。靶點的缺乏仍藥物研發最大的挑戰。”
合成化學、計算機生物學或許能夠帶來突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分享了一個案例,團隊用化學方法為自閉症藥物研發找到了關鍵位點,將原本企業耗費巨大人力物理的研發過程簡化,極大加速了藥物研發程序,降低成本。
人工智慧為藥物研發的諸多流程按下加速鍵,“虛擬臨床試驗”似乎也帶來了新形式。但與會專家都有相同共識:不掌握新的技術就沒有競爭力,但始終不能忘記,藥物是為“人”而研發,所有技術都不是萬能的。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