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交響樂演奏,大提琴、小提琴、長笛、圓號、雙簧管、定音鼓等等各種樂器,透過一定的編排和演奏調配後,給我們奉上了一場場優美動聽的聽覺盛宴。如果說,在宇宙空間中,恆星也會發生聲音你肯定會覺得驚訝,而在地球上能夠“接收”到不同恆星所發出的聲音,就像共同演奏交響樂一樣,你一定會更加覺得不可思議。不過,在天文學家眼裡,從恆星中發出的這些“聲音”,同樣也是動人的“音符”。
恆星的“聲音”
大家知道,任何物體只要在空氣或者其它介質中發生振動,就會產生聲波。聲波的傳遞方向與能量的傳遞方向一致,不過它在介質中的運動,並非是直線,而是邊向傳播方向行進,邊垂直於運動方向作“簡諧運動”,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聲波是一種縱波。它在上下運動的過程中,不同的振幅決定著聲音的強弱,振動得越厲害,振幅越大,聲音聽起來就越強。
當聲波穿過任何物體時,無論是聲源是吉他弦還是小提琴,抑或是恆星的內部,都能產生反射和相互作用,在此過程中會造成聲波強度的變化,有的增加,有的削弱,而有的還會抵消,最終在透過物體時,會形成“駐波”的有序運動形式,轉化為我們最終能夠聽到的穩定音調。
恆星內部同樣可以發出聲音,因為在恆星的表面之下,隨時發生著高熱度等離子氣體的上升、逐漸冷卻、隨後再下沉、再上升這樣反反覆覆的過程,就如同放在爐子上燒開的水一樣。在此過程中,恆星表面氣體的持續運動,就會產生由壓力變化所導致的波,其原理和聲波的形成是一樣的,這些壓力變化波之間相互作用,最終形成穩定的氣體振盪,於是聲音就產生了。
如果我們能夠靠近恆星的表面,自然是能夠聽得到這種聲音的,只不過我們根本無法到達那些高熱的區域,而聲音無不可能穿透星際物質非常稀薄的宇宙空間,所以,在地球上我們不能直接收聽到這些聲音,要不我們的周圍該是多麼的嘈雜呀。
科學家自然有辦法破譯這些聲音
恆星表面氣體物質的快速、頻繁振盪產生的聲波,一個週期可以持續好幾分鐘,在高強度聲波的影響下,恆星會產生微弱的亮度變化,拿太陽來說,由這種氣體振盪所引發的亮度變化,在最暗的時候與最亮時相比,相差只有百萬分之幾的級別。而質量和太陽差不多、但體積和溫度要低很多的紅巨星,表面氣體的脈動振盪週期要長得多,所以引發的亮度變化,要比太陽要高几百倍。
這種亮度的差異,即使是從紅巨星產生的,我們用肉眼和一般的望遠鏡也很難識別和衡量。但是科學家們自然有辦法,可以利用衛星來精確測量,而研究恆星表面氣體振盪的課題,後來隨著內容的不斷豐富,逐漸拓展為“星震學”。
早在1960年,人類就首次觀測到了太陽內部的振盪。後來,法國行星凌日太空望遠鏡在2006-2013年執行期間,在宇宙中好幾千顆恆星中觀測到了類似太陽的振盪現象。2009-2018年間,美國NASA利用開普勒望遠鏡,對更廣闊的太空進行了觀測,發現了數以萬計的振盪紅巨星。
近期,美國NASA又利用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 (TESS),將符合這一特徵的紅巨星資料,拓展到十幾萬顆。雖然TESS 主要尋找太陽系以外的系外行星,但是它對恆星亮度的敏感測量,使其成為研究恆星振盪的理想選擇。十幾萬顆脈動紅巨星的觀測結果,使得在地球上觀察的話,幾乎能夠遍佈整個天空。而來自這些紅巨星內部自帶節奏的聲波,為科學家譜寫銀河系附近星空的“交響樂”,提供了開場和絃。
科學家譜寫“交響樂”的真正意義
當然,科學家們對紅巨星振盪的觀測研究,並非是為了給合真正的交響樂,那是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的事。
我們知道,大提琴和小提琴之間,長號和短號之間,由於物理構造的差異,使它們發生了自己獨特的聲音。同樣,在天文學家看來,觀察到的每個恆星的振盪也會不一樣,原因在於每顆恆星的質量大小、內部結構、組分、磁場等方面的差異。透過“星震學”,科學家們可以給研究恆星的基本特性、內部組成及結構等提供輔助的手段,同時研究的精度也是其它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其中利用TESS等勘測衛星對恆星進行振盪測量,最直接和最迅速的成果就是精確地確定這些恆星的質量和體積大小,而且由於TESS 的廣泛觀測覆蓋範圍,使得科學家可以在幾乎全部天空中,均勻地進行這項研究任務。
為什麼科學家這麼熱衷選擇紅巨星呢?原因也很簡單,當質量與太陽相似的恆星演化為紅巨星時,它們就會發生膨脹,其直徑會膨脹到原來的數十倍、數百倍甚至更多。膨脹後的恆星外層氣體,將以週期更長、振幅更大的方式進行脈動,這就意味著可以在更暗的宇宙空間中、以及更多的恆星團系統中發現這些振盪。
根據公開的結果,TESS 使用其4臺攝像機,一次性監視大片天空的時間在一個月左右,而在現在為期兩年的任務中,TESS的觀測範圍已經覆蓋了75%的天空,每臺攝像機每隔半個小時捕捉一次影象,從去年7月份開始,拍攝的時間間隔進一步縮短,每隔10分鐘就捕捉一次。
目前,透過TESS傳回的影象,科學家們已經繪製出了2400萬顆恆星的光變曲線圖,最終確定了大約2萬顆振盪的紅巨星。經過神經網路處理訓練以後,計算機已經成功識別出近1.6萬個脈動紅巨星所發生的“聲音”。可見,這個紅巨星“合唱團”的陣容是多麼強大呀。
在確定了這些紅巨星的數量,科學家們還將利用歐航局的蓋亞衛星資料,確定了這些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然後推匯出這些恆星的質量。結果印證了質量越大的恆星演化得越快的結論,而且在相對較“年輕”的時候,這些大質量恆星就已經演化為了恆星巨人-紅巨星。
在蓋亞衛星的幫助下,幾乎覆蓋整個天空的紅巨星所發出的振盪聲音,已經被TESS成功破譯了。在地球的上空,這些紅巨星們,正在演奏一場空中“交響音樂會”,門票已經攥在我們手中了,你們有興趣去聆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