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世界頂尖科學家新藥研發論壇在滴水湖畔拉開帷幕。這是一場專業性極強的對話,與會嘉賓主要羅列了生物製藥領域面臨的挑戰,介紹實驗室階段的新藥研發前沿技術,並討論如何加快新藥的研發上市速度。
論壇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秘書長楊展濤主持,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萊夫科維茨、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利耶·瓦謝爾、2019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邁克爾·謝帕德、2010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納波萊奧內·費拉拉、2016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出席論壇。
新技術層出不窮
餘金權用四個“Y”總結新藥研究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DiversitY(多樣性)、EnantioselectivitY(對應選擇性)、Site-SelectivitY(位點選擇性)、SustainabilitY(可持續性)。幸運的是,過去15年、20年許多沒有實現的突破,最近一年來都變為現實。
第一個挑戰多樣性,指在不同機制上實現不同的催化迴圈。比如當前技術可以做到用肥皂產生藥物分子,只需要幾個步驟啟用碳氫鍵,就能改變肥皂分子的結構,從而將其轉化為藥物分子。“以前聽起來很科幻,現在是現實。”餘金權笑道。而對於位點選擇性的探索,能夠大大降低某些藥品研發的成本,甚至將來能夠僅用1美元就生產出一公斤化學品,替代性的位點與結構為此提供了更多可能。
基礎科學進步,往往帶來新藥研發技術的發展。瓦謝爾聚焦於計算機技術在新冠疫情以及製藥行業的關鍵作用:“如今我們所擁有的巨大算力,能夠解決很多以往無法解決的問題。”以新冠病毒為例,瓦謝爾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去年六月就透過計算研究方法預測病毒突變的可能性,並在病毒真正出現突變之前就展開了相關研究。此外對於藥物研發而言,一大問題是評估藥物的親和力,即藥物與受體蛋白的結合能力,計算機同樣可以用於藥物的結合親和力計算。
加快新藥研發速度
根據藥學行業研究,單個新藥研發成本可以高達10億到120億元,然而90%的新藥研發專案最後都會失敗,因為新藥對療效和安全性有很高要求。另外新藥研發的時間週期也長得驚人,10年是個業內習以為常的數字。從10到9,從9到8,看似差異不大的數字間,其實是轉瞬即逝的生命餘光。“一年對於患者來說太長了,將藥物上市時間縮短一年、甚至是縮短一個月,對於他們都是性命攸關的大事。”餘金權說。因此,如何幫助新藥及早上市、降低成本,是新藥研發領域關注的重大問題。
“其實中國有這樣的機會,能做其他國家沒有做過的事情。”謝帕德說,根據他的觀察,中國的醫療體系具有高度集中化的特徵,不像美國或者其他許多國家有相當分散化的醫療服務體系,也不像國外的醫療那樣非常昂貴。加之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中國有可能集中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進行標準化測試,從而大大縮短篩選臨床試驗受試者的時間。
當下最火的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技術,也成為學界、業界尋求藥物研發“更快更強”之路的關注焦點,“虛擬臨床試驗”等概念也層出不窮。“不把握這些技術,就無法與別人競爭。”蔣華良介紹,5年以內,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技術能幫助臨床試驗收集資料、建立模型、預測藥物有效性,有效縮短新藥開發時間。但是目前來看,臨床試驗仍然要在人體中進行,還無法由人工智慧取代。“製藥行業永遠不能忘記,我們面對的是人,永遠要以人為本。”楊展濤補充道。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侍佳妮 題圖來源:孟雨涵攝
來源:作者:侍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