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研究人員合成了不同以間烷基苯基為外取代側鏈的非富勒烯受體,進一步研究了側鏈構型對分子性質的影響,相關器件最佳光電轉換效率(PCE)高達18.22%。顏河團隊AEM:非富勒烯受體的共軛支化側鏈助力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18.22%
https://mp.weixin.qq.com/s/vLeu0S88KGyeRVE4TwcTaw
1.前言回顧
近年來,由於非富勒烯受體(NFAs)與聚合物給體具有更好的光譜、能量和形態匹配性,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實現了從富勒烯到非富勒烯的突躍式轉變,這不僅歸因於給受體材料的合理設計、對電荷動力學和分子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還有更先進的器件處理技術。特別是基於A′-DAD-A′結構(即BTP-4F系列分子)的最新NFAs在體異質結器件中表現出獨特的聚集行為和低能量損耗,使得OSCs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9%,更接近於商業化應用。然而,如何透過化學修飾NFAs,進一步最佳化光電效能和共混膜形態,以實現更高的器件效能仍然是該領域的前沿研究熱點。
2.文獻簡介
有鑑於此,近日,香港科技大學顏河教授、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Harald Ade教授、東華大學馬在飛研究員等人團隊展開合作,以間烷基苯基為外取代側鏈的BTP-4F衍生物為代表,進一步研究了側鏈構型對分子性質的影響,並最終證明在NFAs的外部位置用支鏈取代直鏈可以提高OSCs效能。研究人員設計併合成了具有直鏈己基(BTP-4F-PC6)、2-乙基己基(BTP-4F-P2EH)和3-乙基庚基(BTP-4F-P3EH)三種不同苯環側鏈的新型NFAs。與BTP-4F-PC6相比,BTP-4F-P2EH和BTP-4F-P3EH由於較鬆散的分子間堆積而具有輕微的藍移吸收。
然而,當與聚合物給體PBDB-T-2F匹配共混時,基於BTP-4F-P2EH和BTP-4F-P3EH的器件獲得了增強的短路電流密度(JSC),同時相比於BTP-4F-PC6器件,前兩者器件過度的相分離得到緩解。研究表明,BTP-4F-P2EH具有良好的共混形態並降低了非輻射覆合損耗,從而在三種器件中獲得了18.22%的最佳PCE(BTP-4F-PC6為17.22%,BTP-4F-P3EH為17.57%),並且開路電壓(VOC)為0.880 V,JSC為25.85 mA cm-2,填充因子(FF)為80.08%。這些結果也說明,利用NFAs的側鏈分支結構設計可以為OSCs的形態最佳化和效能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3.文獻總結
綜上,該工作為開發新型高效能NFAs提供了重要指導和設計策略。相關研究成果現已發表在能源類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題為“Alkyl-Chain Branching of Non-Fullerene Acceptors Flanking Conjugated Side Groups toward Highly Efficient Organic Solar Cells”。
本文關鍵詞:有機光伏,非富勒烯受體,分子結構,BTP-4F-PC6,BTP-4F-P2EH,BTP-4F-P3EH。
4.材料推薦
PNDIT-F3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