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在我國曆史上始終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大大增強了我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也打出了我國的國威,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在彭德懷元帥的領導下,志願軍成功以劣勝優,打出漂亮的勝仗。但是,在抗美援朝初期,美軍和外界卻始終認為志願軍最高指揮員是林彪,這是為何?
提到林彪,便不能不提起他曾領導過的四野,這支軍隊可謂威震八方,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四野的全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成立的歷史可追溯於1945年。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派兵前往我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隨即派出一部分兵力與東北抗日聯軍會和,一同配合蘇軍前線作戰。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國支援下出兵東北企圖侵佔東北,消滅留在東北的革命力量,中共中央迅速從各地調來兵力,粉碎蔣介石的陰謀,這支重新整合的部隊稱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到年底便已經發展成27萬人。
東北人民自治軍便是四野戰軍的原名,此外,東北人民自治軍也曾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在前期,東北民主聯軍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偏僻的鄉村等地,發動當地的人民群眾,在群眾的配合下清理土匪和殘存的偽軍,截止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成功清理土匪及偽軍7萬餘人。
東北進攻受挫,國民黨隨即發動全面內戰,確立“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進攻計劃。中共中央及中共中央東北局迅速做出對策,認為此時戰線拉長,國民黨兵力分散不夠大舉進攻,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七七決議”決定發展新的根據地,加強部隊建設。在新開嶺戰役後集中主力進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這是使國民黨由進攻轉向防禦的重要戰役。
1948年,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分成野戰軍和軍區兩個部分,由林彪擔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在為期90天的冬季攻勢作戰之中,東北野戰軍頂著嚴寒殲滅國民黨軍15.6萬餘人,收復城市18座,敵軍節節敗退,被迫四散退入無法聯絡的幾個城市裡。這次戰役使得東北解放區大大增加,佔據全東北百分之八十六的面積,為東北地區的全面解放奠定了基礎。
1949年3月11日,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仍由林彪擔任司令員。此後,四野戰軍屢建奇功,四月時配合二、三野戰軍共同發起渡江戰役;廣西戰役後四野開始輾轉湘、桂等地區剿滅土匪,共剿滅土匪115萬餘人;1950年時,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渡海作戰,華南全境自此解放。
四野的赫赫威名在當時幾乎人人知曉,而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彪的軍事能力也更加為人所知,鑑於立下的種種奇功和領導戰隊出色的戰果,1955年時林彪被授勳元帥。
身體糟糕,人選難頂
1950年,美國介入朝鮮戰爭,這場本來應是同根同源的民族因立場不符發動的戰爭,因美軍參戰愈演愈烈,美軍在利益趨勢下甚至派出第七艦隊深入我國臺灣海峽挑釁,朝鮮由於節節敗退派遣使者前來中國尋求援助,毛澤東經多方面考量決定,這場戰爭,該打!
但是戰爭是該打,但如何選擇合適的將領是個重要的問題。
對手是裝備現代化、軍事力量雄厚,並由美國著名軍事家麥克阿瑟領導的美軍,裝備遠不及敵軍的我國,定然要在部隊選擇上和指揮上下功夫。
能參與到朝鮮戰爭,指揮員定然要多方面考量。首先便是要有充足的對敵經驗,這點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多位將領都符合條件,其次,便是能夠服眾。
服眾說的容易,但其實並不容易,畢竟都是打一樣的仗,一個人如果被突然提升位置當指揮,那曾經和他平級的戰友未必會認同他,那麼就只有選擇在軍隊最有威望的將領們。
最重要的條件便是要擅長大兵團作戰,而我國軍隊曾在戰鬥中多次使用靈活多變的游擊戰,大兵團作戰次數不多,能領導大兵團的人也不多。
現存的將軍裡符合這三點的人數不多,而最突出的定然是解放軍五虎將——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
五虎上將排列的先後順序我們並不瞭解,但他們的威望和指揮能力顯然都是一樣出色。但在這五虎上將之中,被評為“擅長大兵團作戰”的粟裕顯然更加適合參與抗美援朝。
從領導軍隊的人數來看,粟裕和林彪領導的兵員是最多的。解放戰爭中五大野戰軍由這五人分別領導,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指揮野戰軍總兵力為34.4萬人;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指揮野戰軍共28萬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直接指揮的最大兵力近65萬人;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70餘萬人;而一直因病休養的徐向前雖戰鬥經驗豐富但抗美援朝顯然是去不了的。
粟裕在1950年時的年紀也很輕,在當時僅有43歲,與林彪同歲,而彼時劉伯承58歲,彭德懷52歲,徐向前49歲。且劉伯承的身體狀況不好,首先年事已高,且認為自己已經不太適合作統帥,一直致力教育方面發展。
1950年11月,一直抱病的粟裕在華東軍區高階幹部會議作《主次戰場與現代化戰爭》的重要講話,毛澤東認為粟裕對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理解是超出林彪等人,屬最為精準的。儘管林彪領導的東北野戰軍人數最多,且東北氣候也同朝鮮相仿,按理說應當比粟裕更適合,但因為林彪生性謹慎,在戰場上下命令時並不果斷,況且林彪並不同意抗美援朝,他認為國家剛剛建立,百廢待興,應當好好休養生息儘快恢復經濟發展,況且林彪身體也有病,毛澤東並不看好,反而粟裕在淮海戰役的出色表現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粟裕在多年征戰中健康狀況糟糕,據考究,病情主要是高血壓、腸胃病、美尼爾氏綜合徵,這是早年征戰時時常在地上翻滾導致的。因此,粟裕不得不推拒掛帥出征,向毛澤東請假去青島治療。毛澤東無奈地批准,安慰他好好養病,等待他回來。
然而在休養半月後粟裕的身體仍舊未曾好轉,毛澤東便只能考慮別的同志,併為了讓粟裕儘快恢復身體,讓粟裕及夫人楚青踏上前往蘇聯的飛機。
五虎上將裡的四位不是年事已高,便是疾病纏身,唯一身體健康能掛帥的只能是彭德懷。思及此,毛澤東立即會見彭德懷商議出征事宜。
戰場前期準備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組成,彭德懷即將掛帥出征之時,周恩來也前往莫斯科商議援助朝鮮一事,此時來蘇聯治病的林彪也與周恩來一道參加了會議。
解放軍的空軍很晚才開始發展,在制空上同美國拉開很大的差距,周恩來準備請蘇聯對空軍給予援助,這是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曾經約定的事。一旦雙方因國家之侵襲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
但斯大林在某種意義上違反了這個條例,他認為:“中國可以出動一定數量的兵力,我們供應武器裝備;在作戰時,我們可以出動一定數量的空軍作掩護。但只限於在後方和前沿活動,而不能深入敵後,以免被敵人擊落、俘獲,這在國際上會造成不良影響。”
沒有空軍的劣勢是空前巨大的,毛澤東不得不重新考慮出兵事宜,決定召開領導人會議再次集合意見。而斯大林接受到中國暫緩出兵的訊號後,認為中國此時困難應當不會出兵,開始表現出放棄朝鮮的意思。
在朝鮮戰爭中,斯大林始終認為應將中國設為第一道防線,而自己將在二線提供輔助支援,以免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但中共中央已經暫緩出兵明顯有不再打仗的意思,斯大林雖然無奈卻也沒有別的辦法。
於是,斯大林決定一方面令金日成做好撤退的準備,一方面希望中國敞開國門讓朝鮮有生力量進入,建立流亡政府養精蓄銳。林彪覺得斯大林已有放棄朝鮮的心思,便向斯大林說明朝鮮北部多山,應是打游擊戰的好去處,斯大林搖頭,對林彪的想法提出異議,敵軍如果知道有游擊隊定然集中力量先行解決,是斷然不會容忍它發展壯大的。
畢竟,游擊隊的優勢在空軍的絕對優勢下不算什麼了。但就在此時,毛澤東再次召開領導人會議,並向在蘇聯的周恩來傳送電報,表明已經確認發兵朝鮮。
這份電報在收錄後缺失一部分,即沒有指揮員彭德懷的名字和蘇聯的援助情況,這就導致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之後蘇聯也不知指揮員的姓名。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主力為四野,原身是東北邊防軍,是由多個部隊並四野主力集合而成的,而四野的指揮正是林彪。在入朝時,四野的42軍是最先跨過鴨綠江抵達朝鮮戰場的,在10月16號偵查部隊先行以後便透過渡口進入朝鮮。
但這個過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江對面的美軍也得知中國援助朝鮮,對即將到來的軍隊虎視眈眈,在42軍進入後率先出動成功俘虜了三名士兵。
這3名俘虜都是北平和平解放時被編入部隊的,原來是國民黨軍士兵,解放後都被收編在第42軍第124師。在審問他們指揮員是誰時,都回答:“林彪。”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裡美軍及臺灣都認為指揮員是林彪。
三名俘虜倒沒有故意隱瞞的意思,畢竟中央在出兵朝鮮時有多次考量,彭德懷更是臨危受命匆忙出戰,加之保密措施做得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領兵的是彭德懷;況且,軍中事務繁多彭德懷平時忙碌,能見到他的人委實不多,只有師以上的幹部能得知指揮的是彭德懷,而對此一無所知計程車兵便只能把熟悉的四野總指揮林彪的名字說出來。
況且,作為四野戰軍司令的林彪的軍事才能出眾,靈活多變的戰術一向為人稱讚,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顯然身份夠格;況且,林彪前往蘇聯養病少有人知,綜上所述,美軍對林彪擔任總指揮深信不疑,顯然也有一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