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更迭,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會有走到生命的盡頭的那一天,不管是朝生暮死的蜉蝣,還是生命以億萬年起步來計算的宇宙天體,它們最後都會走向終結。
人類對於永生總是抱有最美好的期待,我國古代秦始皇作為一代梟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統一了六國和度量衡,將華夏的版圖擴到最大,最後卻醉心煉丹,為的就是可以走上永生的道路。
還有流傳已久的“嫦娥偷藥”的故事,為了擺脫世間輪迴的痛苦而選擇偷吃靈藥,最後害怕被罰又獨自一人奔向月亮。由此看來,不光是皇帝,勞動人民對於長生的故事也非常的感興趣。
到了現在,醫學更加發達,良好的保養和鍛鍊習慣也讓人類的平均壽命有所提高。根據現代科學的發展,世間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不管最後是因為什麼消亡,其最後的結果都是重新化為原子,迴歸世界大地。
那麼在這種角度看來,人可能實現永生嗎?
生命的本質
人類對於地球上生命有特殊的定義:本身要有新陳代謝的能力,也就是顆實現能量的轉化;同時還要有面對刺激是應該會產生的心理或者身體上的反應,並且有可以進行繁殖的開放性系統。
說白了,也就是說這個生命必須有“生”的過程,其方式也都具有特殊性和共性,其本質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狀態,或者說是一種物質運動形式。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死去元知萬事空”這句詩?這句詩很明顯的表達了一個生命一旦死去,就會對周圍的一切都是去感知,也什麼都留不住。
那麼從物質本質上來研究,人的生命存在形式是否會有不一樣的解釋呢?
在微觀生物學中,不管其是否具有生命,物質都由原子構成。而生命都由不同的細胞共同組成,經過不斷的分化再生來壯大生命的存在。也正因為生命的進行與成長都需要消耗能量,造成很多細胞衰竭,於是人類也就會出現衰老和死亡。
反覆觀察和研究生命的成長過程,生物學家們發現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身體成長或者維持生命體徵時的損耗幾乎是無可避免的,比如身體微結構的端粒縮短、幹細胞耗竭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等。
生命本身總是會陷入衰老和死亡的,那麼該怎麼延續生命呢?自然是後代繁衍,這就涉及到了生命個體的基因的傳承。
合格的“打工仔”
剛剛說到生命消逝的本質就是身體微結構的衰退,人的生老病死無非就是身體微結構的重組、變化、衰老和死亡,就像植物發芽、成長、枯萎和徹底死亡。又是什麼促成這些變化的?
當端粒的分裂達到極限,DNA的穩定性下降,就啟動了細胞的衰老模式,直到細胞死亡。
而控制這些微結構變化的正是人類強大的基因。如果看了以上內容還不懂為什麼這麼說的話,那麼這裡可以闡述的再通俗些,人類傳承繁衍了數代,哪怕相隔數萬年,最後總能找的起源,憑藉的是什麼?
基因,被一代一代藏在染色體中傳下來的基因。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就像是攜帶基因的“殼”,當它需要換一個殼發展時,就重新“聘”一個,人類的軀殼都是它的“打工仔”,失去開發價值就被“解僱”了。
有沒有永生的生命?
我們常常說“遺傳基因”,就已經說明了基因的傳承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要基因一直遺傳下去,這個生命就相當於得到了永生。
比如小時候學習過的一篇關於榕樹的課文,裡面描述的“大榕樹林”正是一棵榕樹的枝丫重新入土長成的“新樹”。
這個過程中難道榕樹原本的枝幹就沒有發生退化衰老嗎?當然也是有的,只是其重新生長出來的枝幹也已經足夠滿足她的後續生長,並且就是從同根系蔓延出去的,本就是同一個生命個體。
那麼地球上有“永生”的生命嗎?理論上是有的。
在熱帶海域有一種肉食性動物,它就是動物界“返老還童”這個詞的代言人,使人類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個能從性成熟階段重新回到幼蟲階段再進行反覆生長的神奇生物。這就是“燈塔水母”。
以上兩個例子看上去似乎是具有相同點的,是什麼呢?相信有讀者可以發現,它們選擇的都是“無性繁殖”(燈塔水母也可以進行有性繁殖)。
這類生物的繁衍方式就像是用自己完全複製出了另一個自己,週而復始,其存在形式要目始終保持不變,要麼越來越壯大。至於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是否和生命的長短有關,這個還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