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一個山東省大小、1米深的海域,理論上能產生2太瓦(1太瓦等於10的12次方瓦)能源,相當於整個中國的能源消耗量。今天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未來能源發展論壇上,埃尼前沿能源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提出了一個大膽構想——利用他發明的“摩擦奈米發電機”向海洋要“藍色能源”,助力實現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是巨大的能源寶庫,海洋能源總量達到76太瓦,理論上能滿足全人類的能源消耗。”主旨演講中,王中林提出的構想令人關注。為什麼這個能源寶庫遠遠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呢?他解釋說,雖然潮汐能、海上風能的開發利用已有多年曆史,但海洋中存在更多的是慢波和微風,其特點是低頻率、低振幅,傳統發電裝置難以利用這種低品質能源。
作為奈米科學家和能源技術專家,王中林帶領團隊發明了“摩擦奈米發電機”,這種裝置能將輕微的低品質能源“變廢為寶”,加以回收利用。這個發明源於基礎研究。2011年,他們在研究微納能源時,發現摩擦起電效應可以作為驅動力,將機械能轉為電能。“當時,我們利用的只是一個指頭運動的機械能,產生幾伏的電。而現在,微納能源已成為一個研究領域。”
這個“從0到1”的原始創新,讓人類可以在奈米尺度上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它的核心科學原理——摩擦發電效應,是電磁感應發電機誕生後機械能發電的新模式。
王中林展示的未來發電方案,是在1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每隔10釐米放置一臺球形“摩擦奈米發電機”,並將它們連成網格。這張巨網可以利用慢波、微風等“輕柔的力量”發電,理論上可持續發出近100萬瓦電,點亮10萬盞電燈。這個未來方案不僅發電量巨大,而且整個發電過程是零碳排放,即使小規模應用,也能助力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網狀連線的可捕獲低頻海波能量的摩擦奈米發電機(虛擬結構圖),右上角是“摩擦奈米發電機”。來源:中國科學院北京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網站
這位科學家如今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正帶領團隊向“藍色能源”之夢邁進。也許不久的將來,“摩擦奈米發電機”就會投入產業化應用,為人類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重要解決方案。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俞陶然
圖片攝影:孟雨涵
來源:作者: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