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之前的文章,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從意識的角度思考了三問。其中有一部分說到按照資料理論,如果是經典資料可複製,那麼是不是就可以把資料上傳到機器上,然後不斷的更新硬體,甚至全部上傳到元世界中,在那個世界裡面生存呢?
這是不是就可以實現人類一直以來追求的“永生”呢?
今天我們就“永生”這個話題,開一開腦洞,胡思亂想一下。
正文
首先,我們需要先把邊界設定一下,即我們這裡所指的“永生”,其實是長生,永這個詞太大了,大到宇宙可能都裝不下,就連宇宙的時間可能都是有盡頭的。我們這裡的永生,指的是在無外部原因破壞的情況下,可以長久的生存下去。
意識想要永生,有兩種辦法。一是容器(載體)永生,另一個是轉移容器(載體)。
我們先聊一下容器永生,也就是我們的身體。
容器永生 永生的主體 人
人為什麼會死?原因除各種意外和疾病外,主要是衰老。
為什麼會衰老?因為基因裡面就是這樣設定的。
為什麼這樣設定?
根據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物種可以被創新性地定義為:相互相容的基因所組成的合作聯合體的棲息地,基因是複製因子的單位,而生物體是載體的單位。人類的肉體只是人類基因的載體。
從基因的角度看,基因本身是接近永生的,我們身上的基因,都是從地球上第一個有複製能力的基因,經過幾十億年不斷複製分裂而來。幾十億年的存在,基本符合我們前文關於永生的邊界設定了。
基於自然的物競天擇,對於不能長久生存的基因,不斷的被淘汰,保留下來的都是那些適應了環境,被隨機篩選後剩餘的穩定結構的複製因子。
基因可不可以讓人一直年輕?有理論認為,基因本身是可以做到讓人不衰老的,就這樣一直新陳代謝下去,端粒的制約只是基因為了衰老而給細胞設的上限。
基因設定衰老直至死亡的原因在於從演化的角度看,載體的永生是演化上的劣勢,因為在生理角度上永生,生物在漫長的歲月裡遇到的意外機率會變的越來越大,包括被捕食,疾病,自然災害等等。顯然活的越久,死亡的機率越大。
那麼在演化中,花費珍貴的能量和資源延長壽命,而不去繁殖,就成了一個劣勢的方案。隨著這種劣勢的方案逐漸就被淘汰,目前的方案就是篩選後的一種微妙的平衡。
如果在基因上解除了這個設定,則個體的永生會影響(降低)群體的演化速度,演化速度不適應環境變化,群體就會被淘汰,演化是一場和環境(包括天敵)的競賽,嘗試永生是生物體的一場冒險。
單個人只是人類基因的一個冗餘的備份,生命的本質是一種大量資料試錯後的剩餘。
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的時間相對於演化發展需要的時間還太短。對於人體來講,意識想要永生,而構成身體的基因卻限制永生,意識與基因在這一點上存在著矛盾。
基因形成了人類的智慧,這一優勢幫助人類走到了科技發展的今天,延續了人類基因的存在,但也可能是人類基因的終點。
智慧體自我意識中理性的產生,使人類成為了基因的反抗者。
如果有一天人類沒有選擇升級容器(載體)而是選擇了轉移容器(載體)這一選項得以實現永生。那麼人類基因這一群體,可能就很難再延續下去了。同理也基本可以類推到人類和人工智慧的關係中。
轉移容器 永生的主體 意識
按照資料理論,如果是經典資料可複製,那麼是不是就可以把資料上傳到機器上,然後不斷的更新硬體,甚至全部上傳到元世界中,進行容器的更新或轉移,在那個新的世界裡面生存呢?
意識的轉移除了技術上的問題可能還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 普惠性、唯一性、連續性
普惠性
首先這種技術就算可以實現,也不可能是普惠的,是隻有少部分人能享受的高科技。
在所有人實現上傳之前的這段時間,因為兩種物種的差異和對立(機械人和生物人是兩個物種)可能會發生衝突、gm甚至戰爭。可能性的大小參考當前社會的各種歧視和由此產生的各類衝突。
經過一番慘烈的鬥爭,或許壓根不慘烈,因為機械人在各個維度對生物人都是全方位的碾壓,而且首批機械人應該都是那個時代在智力、財富、資源上最強的生物人。
所以在這段鬥爭之前,“我”能站在哪個陣營?不好說。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死亡(不可永生)才是最後的公平。
雖然鬥爭過程很難說,但勝負很清晰,生物人必敗,那個時候肯定會產生一種新的社會結構、新的道德體系(人工智慧也同理)。
在人工智慧領域,生物人只有人工智慧產生自我意識前的這段視窗期提前佈局好各種風險防範措施,才有可能佔上風。
錯過這個時間視窗,將取決於人工智慧對人類的態度,如果是敵對的,那麼生物人在享受這種科技的同時也將付出慘烈的代價。
對於有意識的智慧體,絕不能僅僅以一個工具來看待。
唯一性
當出現複製技術的時候,原來的原件怎麼處理?
刪除是不是等於殺死?
如果“我”是那個需要刪除的資料,“我”能否坦然的接受。
對於外部世界來說,哪一個“我”才是“我”,哪一個“我”可以合法的擁有“我”的一切。
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為什麼演化出自利(甚至自私),因為所有的物質都具有唯一性,這個東西你吃了,我就吃不到,在你手裡,就不在我手裡。
基於此,可能在那個時代複製問題會產生一種新的界定法則,比如序號排序、或者全部社會權利的分割(類似於現在的離婚,但不限於財產)等等,
所以複製了一個人,他分走了你一半的權利、義務、財產,從此後分道揚鑣,那麼複製對於“我”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連續性
我們現在所描述的“我”,是意識上現在正在看文章的那個意識,是正好看到這裡的那個意識。
當複製了一個新的“我”以後,現在的這個意識會繼續留在“我”原來的身體裡,新的複製體雖然擁有“我”全部的記憶和思維模式,但是在複製的那一刻,對於“我”原來的意識來說,那個新的複製體就是另一個人了。
原版的意識具有的連續性是一條線,複製版的意識分叉了一下變成了另一條線。
這其實和生了一個孩子差不多,雖然基因裡面是丈夫和妻子的融合,但孩子是一個全新的、獨立的人。
另外,這個連續性是針對原來的“我”這個“意識”來說的,對於客觀世界,複製的“我”知道原來的“我”知道的一切,別人很難分辨這種連續性,他們認為這個就是原來的“我”,只有那個看這篇文章的那個原來的“我”,才知道那個不是“我”。
永生的必要性
升級容器和更換容器,是相互促進同時發展的兩條科技樹,目前很難預知還要多少代人的努力,也不知哪一種最先被點開。
永生是必需的嗎?
從整個人類的長遠角度來看,可能是的
生命被篩選後的目標本就是永生,不在這個方向上的生命都被自然環境淘汰掉了。
人類的未來,在自己不把自己作死的前提下,只能是星辰大海。
而死亡是人類文明向外探索的障礙,如果不能極大的延長人類壽命的話,人類很難走出太陽系。
另外現代知識在不斷的飛速發展,每一代人類都需要從零開始學習前人知識,這種學習的成本,是巨大的浪費,嚴重阻礙人類科技的發展。
這樣看來,永生將是人類的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對於個體來說,生命的長度不等於生命的質量,在無法永生的前提下,儘可能豐富多彩的過好這短暫的一生,也是自我意識的一種智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