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銅觀音像
13~14世紀
高35釐米
觀音梳高髻,髮髻正中立一化佛,束髮寶繒在耳後飄起 ,面相不同於常見的偏於女性的悲憫寂靜∶'顯現出明顯的男性氣概。左手牽蓮花,右手牽蓮蕾。佛衣刻劃十分簡潔,僅有突起的衣紋和長裙,充分表現出薄衣貼體的效果,顯出了明顯的克什米爾造像風格的影響。三折姿立於蓮臺上,體型勻稱,細腰,雙腿修長。蓮瓣小、圓,較為突起。
這尊造像同時有東北印度和克什米爾的風格,而在蓮座等部位又顯示出自身獨特的風格,這正是西藏工匠對各種藝術風格吸收融合並創新的明證。
73.銅觀音像
13~14世紀
高43.5釐米
觀音頭戴五葉冠,冠十分開,梳能形面相採美音道。哉形耳擋.寶約在雙耳兩飄起、祖上身,戴要路。披仁獸皮、右手施與願印、左手牽蓮稜。身撥帛帶,與一般造像帛帶均為對稱分佈不同,這尊造像所披帛帶在身體兩側隨意飄舞。給人靈動自然之感。三折姿立於蓮臺上,體態修長優美。
74.銅鎏金四臂觀音像
13~14世紀
高25釐米
此造像在影象學上很有耐人尋味之處。正中的四臂觀音形象最大,特徵沒有特別之處。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兩位侍從。左側坐著持寶菩薩。右側是六字大明佛母,手印和所持法器都與之完全相同。後者在《五百佛像集》(第 100號)中有相似的形象。
《成就法鑑》中描寫了白色的持寶菩薩和黃色六字大明佛母,說明在東北印度後期.四臂營觀音善產出現了不同的變化身,即菩薩和女尊的形象。在西藏夏魯寺一層措勤大殿夾道14世紀的壁畫中,主尊四臂觀音菩薩兩側繪有同樣的兩5位侍從,只是體色與經典描述不同,持寶菩薩為黃色,六字大明佛母為白色。這些例子都說明四鴨觀音善薩的這種組合非常普遍。
75.銅獅吼觀音像
14世紀
高11.6釐米呈源戲坐姿。左腿彎曲,右腿踏在蓮花臺上臺手搭在右上.以左手支撐左傾的身體 獅姿,回首怒吼,下承蓬坐。從蓮整一為 心人,生出兩枝蓮枝,彎曲向上,立於菩萃其左側主幹蓮枝又分出一小枝.從獅子腹下伸出。開敷為蓮臺以承營蒸右腳,主幹蓮枝開數三朵蓮花,其中一朵上置嘎布拉碗。其右側蓮花上立三叉戟頭。菩薩姿態優美,身雖扭曲,但頭部保持筆直.面相端莊靜雅。木魅力。
76.銅鎏金觀音像
明永樂(1403~1424年)
高19.5釐米寬12釐米
觀音頭戴五葉冠,略向左傾,面龐圓潤,修眉細目、直鼻。雙唇微閉。上身祖露,胸飾現珞、左手持經篋,右手觸蓮臺,兩肩處各有一帶莖蓮花,坐在仰覆蓮臺上。臺座上陰刻楷書"大明永樂年施"款。
77.銅鎏金觀音像
明永樂(1403~1424年)
高29釐米寬18.5釐米
觀音頭戴五葉冠,面龐圓潤、修眉細目,直鼻,雙唇微,雙耳垂擋。上身初露.胸飾圜珞,兩肩處各有一帶莖蓮花。坐於仰覆蓮臺上。臺座下方陰刻楷書"大明永樂年制"款。
同常見的永樂時期佛像面龐略偏向一側相比較,此像頭部正直.稜帛飄帶飄動自然,下君衣褶起伏也處理得真實精巧 雖是依照藏傳佛教要求製作的,但依然融入了漢傳佛像的特點,是永樂時期宮廷造像的上品佳作。
78.銅鎏金蓮花手觀音像
明永樂(1403~1424年)
高21釐米寬12釐米
觀音梅高後發影,戴萬十法,束髮人耳後(雅地垂落後又稍稍揚起,經固形花溪式大耳到,佩戴繁複華麗的項鍊,腰級精細嬰珞.明顯具有明代宮廷菩薩造像的裝飾特點其身體姿勢十分優美,頭略左傾。面含微笑.左持7.疏蓮枝從臺生起;右幹持蓮枝,支撐於身後座上。上身右扭,有強烈的動感。華蓮臺上,右足下踏小落蕉,左足背
79.銅鎏金觀音像
明宣德(1426~1435年)
高25.5釐米寬17.8釐米
觀音頭戴五葉冠,略向左傾,面龐圓潤,修眉細目,雙耳垂擋。上身裸露.下身穿短裙。胸飾
瓔珞。左手持經篋,右手觸蓮臺,兩肩處各一帶莖蓮花,坐於仰覆蓮臺上。合座上陰刻告書"大明宣德年施"款,此款可能是後漆,但造像本身應此時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