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瓷器篇—55#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援、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伊朗、中國一直走到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以及亞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現在,2021年重頭戲——“瓷器篇”正在進行中……速度圍觀啦!
(黑釉油滴斑碗,金;故宮博物院藏)
前面說到:瓷器按釉色的多少可分為單色釉瓷與多色(雜色)釉瓷兩大類,如花釉瓷、爐鈞釉瓷為多色釉瓷;紅釉瓷、黃釉瓷、黑釉瓷等為單色釉瓷。中國最早的顏色釉瓷是商周時期的原始青瓷(單色釉瓷),它是以鐵作為呈色劑在窯爐還原氣氛下燒製而成。之後,工匠們又以鐵作為呈色劑在窯爐氧化氣氛下燒製出了褐黑釉,並將褐黑釉點塗在青瓷胎上創燒出了中國最早的“青釉褐斑”彩瓷。也即,中國最早的單色釉瓷與彩瓷都源自於以鐵作為呈色劑的不同窯爐氣氛下的產物。
今天,咱們接著說以鐵做呈色劑、在窯爐氧化氣氛下所制褐黑色釉瓷系列之——醬色釉、紫金釉瓷器。
(本文圖片由M·辰、福元拍攝,版權所有)
(黃地粉彩囍字盤,清同治;國家博物館藏)
黑褐釉瓷呈色機理
黑褐釉瓷的呈色機理為:在釉料中加入含鐵的氧化物,氧化鐵在窯爐氧化氣氛下,鐵能夠使釉料出現黑褐色的呈色反應,從而使瓷器呈現出黑褐釉色。
透過調整釉料中含鐵量的佔比,可達到控制黑褐色釉深淺度的作用。含鐵量越高,顏色越深,反之則越淺,以此燒製出不同顏色的釉色瓷。如黑色釉,氧化鐵的佔比高達8%以上;醬色釉,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含量達到5%以上;黃色釉,含鐵量較少,其因在高溫氧化氣氛下能夠生成三氧化二鐵而呈現出黃色。
(醬釉盤,明宣德;故宮博物院藏)
醬色釉瓷
醬色釉,因釉色似芝麻醬色而得名,是一種含鐵量較高的高溫釉,也稱 “麻醬釉”。其因釉料中加入了紫金土(一種含鐵量較高的土料,也稱“紫金石”),故又稱“紫金釉”。
醬釉瓷最早可追溯至西周的醬釉色原始瓷;東漢時醬釉色成為流行色;至宋代,北方的許多瓷窯都已生產醬釉瓷,其中以定窯的“紫定”器最為著名;元代時,景德鎮燒造的醬釉瓷已屬上乘;明代從洪武朝始,景德鎮官窯燒製醬釉瓷的生產就沒再間斷過,且以宣德醬釉瓷較為突出,其造型規整,色澤溫潤純正,釉麵肥厚(見上圖)。
(淡茄皮紫釉暗雲龍紋碗,明萬曆;故宮藏)
茄皮紫釉
茄皮紫釉是一種以錳為呈色劑的低溫釉,其含錳量較高,釉料中的鐵僅起調色作用,經800°C—850°C爐溫燒成,因“色如茄皮”而得名。始見於宋,成熟於明,其色澤紫中泛藍。清康熙時其釉色有淺、深之別,深者如熟透的黑紫色茄皮,常施於尊、罐、大盤等大件器物上;淺者則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多施於小件盤、碗之上(見上圖)。
紫金釉描金纏枝花卉紋鷲銜環耳瓶,清嘉慶;首都博物館藏。
紫金地描金(亦稱醬地描金),是高溫紫金釉與釉上金彩相結合的彩瓷品種。它是在燒好的紫金釉器上以金彩描繪紋飾,再二次入窯低溫烤成,盛行於明嘉靖年間。上圖中的這件“紫金釉瓶”通體現紫金釉彩並飾以仿銅器錯金紋飾。
仿古銅彩描金犧耳尊,清乾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古銅彩瓷始於雍正朝,盛行於乾隆時期,其工藝精湛逼真,反映出清乾隆時期官窯瓷器釉料的配製與燒製技藝水平的高超。
中國瓷器的釉色可謂是繽紛多彩,不僅有紅黃綠這些常見色,還有茄皮色這種稀奇古怪之色。話說這種茄皮色瓷器,除了燒造難度大,真的好看麼?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頭條號“走遍世界博物館”,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