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
009
有所思 高山石 舊工
12.5 x 8.5 x 4.3
出版:本件曾刊錄於「壽石雅集 II」,福建美術出版社,2013年版。
我經常留意各種壽山石雕老件,一遇佳品便銳意追求。除了從中探索壽山石雕工藝的歷史脈絡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某些題材,還真只有在老件中才能見到有氣韻的作品,比如說,「仕女」。其實這也不奇怪,別說是現在的年輕雕刻家,就連我也從來沒見過「仕女」(有氣質的中國傳統美.女)是什麼樣子。更別提要能刻畫出仕女「容顏婉約嫻靜」,「姿態含蓄優雅」的神韻了。現在坊間可見的仕女圓雕,那種多數可見的呆板「套路活兒」就不待論,即使是名家作品,也常見到身著漢族古裝,但卻配著現代化的開臉,甚至是高鼻深目的西域女子臉。也許各人有不同喜好,但我始終覺得彆扭。這不是固守傳統、反對創新的問題,而是主題形象與氣質的協調性問題。
這件坐鼓仕女圓雕,題名「有所思」,是非常典型的早期「東門派」風格作品,不論是造型與刀法,都能看出是高手所為,特別是衣褶的雕刻極為精彩。傳統壽山石雕有獨特的刻衣褶刀法,刻畫的不是現實的衣褶,而是多少代藝人概括提煉變形的衣褶,對於高手來說幾刀就能刻出來,非常簡練,修光之後既有柔軟的布質感,又有渾樸古雅的韻味,這是福州石雕藝人傳統技法的精髓之一,在工藝上確有其獨到之處。我還很喜歡仕女裙邊的那隻可愛的小兔,用刀儉樸,但造型生動可愛,讓整件作品的韻致活潑不少。有一位從福州雕刻廠「實驗車間」時期就入廠的老藝人曾對我說,這件坐鼓仕女是林友竹的作品,在廠裡已經收藏許久,很多人都見過,難得至今儲存完好。大凡精品石雕俱有其時代工藝特徵,仿舊者易摹其形,但雕刻語言其實大異其趣。
從仕女的臉相來看,這種形態的開臉是流行於清末民初的套路,最晚到林友竹、黃信開的作品中仍可見到,再往後的周寶庭、郭功森、王祖光,就已各自變化為不同的刻法。
再從刀法觀察,這件作品十足顯現了「用刀圓厚」的雕刻風格,行刀線條厚實圓健。雕刻者顯然非常熟練於圓刀的用法,除了最後的描花以外,幾乎全程都使用圓刀,連頭髮開絲等細節都是磨光後徑以圓刀(渦刀)開雕。其實,不同的雕刻刀具有不同的用途與成相效果,一件作品的完成也常需使用不同的刀具,例如以尖刀在必須強調的部位加深刻畫,可得細緻玲瓏的效果。但我一直覺得,圓刀雕刻最能表現柔和渾樸的雕刻語言,在雕品上所顯現的線條,其受光反射感也特別迷人。
我以前很喜歡仕女題材,但遍尋清代、民國老件,卻從未見到真正具上乘氣韻的仕女作品,相比之下,仙佛人物圓雕的神品就有不少,箇中因由,還待進一步研究。這件「有所思」,以我素來嚴苛的眼光來評鑑,其實也還是套路工,但因為是早年雕刻高手所為,作者又能謹守法度,所以,傳統的造型、線條等形式美感還在;仕女的古雅氣質,也還在。這種失傳的古典美,於今不可復得矣!
收藏有感:
藝術不是首要,生活才是。收藏品固然珍貴,但更重要的還是藏品的主人,也就是你。
再價值連城的珍品,到了「那一天」,你也是帶不走的。在我們短暫的生命中,這件物與你結了緣。緣能多深,要看你和它的互動、相知、用情有多深。這就是我在收藏中所領悟的「痴絕」。撫看一塊溫潤凝膩的美石,除了看見金錢的價值以外,如果你還能為天地的造化所觸動;欣賞一件工藝的佳作,除了看到表象上的高妙技法以外,如果你還能領受創作背後那煥發的人文精神,那你就真正踏進收藏的殿堂。別人從收藏中能得到的投資回報、愉悅、名聲….,你同樣也不缺。但你所擁有的,是一種無限,是一種無窮。
澄懷觀道,當你經常有此心境,將會發現,天地萬物之美,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留心聽到春天裡的鳥叫,薩提(Erik Satie)就不難懂;如果你認真看看春天一片葉子上的光,莫內(Claude Monet)你也懂了。「抱.石.澄.懷」這四個字的真正旨趣,就在於此。
——江亭 2013/4/24
下期預告:《母子鹿鈕方章》 高山石 周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