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醫學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瑰寶,是5000多年文明的結晶,在全民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經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傳染病之後,我們對中醫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進一步領略到中華文明瑰寶的巨大力量。走近河北省中醫院中醫傳承創新特殊貢獻者,讓我們一起感受中醫的魅力。
耿少怡
“我早時接診的第一批孩子,現在還常帶著他們的兒女來找我就診,我的稱呼也從以前的‘阿姨’變成了現在的‘奶奶’……”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河北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耿少怡,提到了自己37年的兒科醫生履歷,顯得很是輕鬆。而就在疫情暴發前的那個冬季,其科室接診資料還顯示著,每人每天接診量超100人次,患者來自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
信任 源自過硬的醫術及仁心
“面對不會表述病情的孩子,以及焦急的家長,您37年如一日的堅守,是不是也會感到疲憊?”
面對記者的提問,耿少怡說,長期的實踐證明了中醫在治療兒科疾病方面有著顯著的功效,如今,願意接受中醫治療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我相信,幾代人對我的信任,應該是源自於過硬的醫術,以及醫者仁心。”
耿少怡認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必須做到:勤奮、敬業、仁愛、忘我。
“人多的時候,早晨七點半就看到門診室門前堵滿了患病的孩子和焦急的家長,一人一天要接待100多人次,我們即便是忙到晚上8點,也要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精準、有效地治療。”耿少怡說,作為一名合格的兒科醫生,需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對每個孩子都要做到認真聽,仔細查,果斷用藥,耐心地跟家長交代病情。
37年
一名兒科中醫的成長路
記者瞭解到,80年代中期,耿少怡便從省中醫學院畢業,師從馬新雲、倪藹然、蔡允盛等德藝雙馨的中醫專家,學習中醫兒科基礎理論及常見病診治,不斷在言傳身教中體會到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37年來,耿少怡不斷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中醫藥外治療法的神奇功效,她也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醫生,成長為廣受信賴的主任醫師。
耿少怡還記得,病房曾住進了一個慢性腹瀉的孩子,樣貌極度消瘦,進食困難,稀便中夾有黏液和血絲,在其他醫院住院經抗炎、補液等治療無果,轉而求助中醫。耿少怡查閱中醫文獻,做出診斷後,決定用錫類散加白及粉細管灌腸,以達清熱利溼止瀉之效,經一週治療病情好轉,3個月後孩子複診,飲食大便正常,體重增長5斤。
還有位來自正定的10個月大嬰兒,因病重,在一家醫院上著呼吸機,從重症病房出來後轉到省中醫院兒科鞏固治療。當時嬰兒患麻疹合併肺炎,咳嗽痰多、喘促,5米外就能聽到喉間喘鳴音,耿少怡使用二陳湯合人參五味子湯加減,補肺健脾化痰,配合拔罐和貼敷治療,患兒7天后咳喘明顯好轉……
自豪
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醫生這個職業其實更能體現社會價值和獲得感,尤其是兒科醫生。”耿少怡說,每當她看到一個個孩子從嬰兒到小學、初中,一直都在找她看病,自己得到的不只是家長的信任,更是目睹了孩子們的成長。“為他們的健康保駕護航,我們就像媽媽一樣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滿足。”
近年來,除了有一批特別熱愛兒科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堅守之外,還有一批新畢業的研究生選擇留在了省中醫院兒科,致力於中醫兒科事業的未來發展。這對於畢業3年便登上講臺的“老教師”來講,耿少怡倍感欣慰。
“兒童強則中國強”。據瞭解,在後疫情時代,隨著疾病譜的不斷變化,河北省中醫院兒科的治療方向也在隨著社會的需求而變,我們都在不斷繼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文化,為了孩子們有更加健康美好的明天而努力著。
期待
中醫外治療法深植人心
記者採訪瞭解到,目前省中醫院在小兒中醫治療過程中,除了人們日常認知的口服中藥湯劑、顆粒外,小兒推拿、貼敷、拔罐、中藥灌腸、外用足浴包等中醫外治療法也已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並廣受家長好評。對此,耿少怡表示,選擇適合孩子的中醫療法,希望外治療法能根植於每一個家庭。
事實上,早在30年前,耿少怡便曾在當時省中醫院兒科主任倪藹然的帶領下,就科室開展的中藥灌腸療法總結成論文,在全國中醫兒科年會上做了發言。“當時,科室研製的退熱灌腸液、清腸止痢液、驅蟯液,分別用於治療小兒發熱、腹瀉、蟯蟲症,臨床驗證療效非常好。那也是我對中醫外治療法的最初卻十分深刻的體會。”
耿少怡說,近五年,省中醫院兒科還完成了《背部腧穴拔罐治療咳嗽技術的創新與臨床應用推廣》《拔罐治療小兒腹痛的臨床療效觀察》的課題研究,數以萬計的孩子接受過此項治療,並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
(燕都融媒體記者 宗苗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