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一座城市旅遊,除了記錄下這裡的風景、美食,還有值得記錄的,就是這裡的地標建築了,在這些地標建築當中,一定少不了火車站。
每當來到一個新的地方,無論時間有多趕,出了火車站第一件事就是來到站前廣場,給火車站來幾張特寫。
如今也已走過了很多城市,也發現不少城市的火車站在外觀造型上都帶有很濃郁的地方特色,畢竟火車站是一個地方的重要門戶,在造型的設計上一定都會有內涵。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漢口火車站。
漢口站地處武漢市長江以西的江漢區,與武昌站、武漢站並列武漢“三大特等站”。漢口站不僅執行普通列車,也同時執行動車和高鐵,功能十分齊全。
在武漢所有的火車站當中,漢口站是資歷最老的火車站了。
不過漢口站並不是一開始就叫這個名,早在1898年開建時,由於地處漢口城門-大智門外,所以在當時名叫“大智門火車站”,這就是漢口火車站的前身。
1903年火車站建成,1906年,漢口到北京正陽門的“京漢鐵路”全線通車。
在歲月的變遷中,大智門火車站也是經歷過重建→改名漢口站→換址→改造,才有了現在的漢口站。從第一代大智門火車站至今,漢口站已經有了差不多120年曆史。
如今的漢口站是2008年10月-2011年1月間改造完成的,在改造期間不僅擴大了規模,從一等站升級為特等站,在外觀上也是按照前身大智門火車站的歐式風格來建造,很符合當地近代時的文化特色。
當我們追溯起中國的近代工業史,總會想起張之洞的洋務運動,但在張之洞的洋務運動之前,在漢口的租界就已經有了近代的工廠。
這是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漢口對洋人開埠。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西方列強在漢口設立的工廠、商號、銀行、倉庫等機構超過了上百家。
近代工業之父-張之洞
也正是因為西方這些先進技術的刺激,才有了張之洞大興實業,師夷長技以制夷。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就有了漢口站的前身-大智門火車站。
當我們看到大智門車站的舊址,就會發現它的造型與那個年代的文化非常吻合,散發著近代工業革命的氣息,似乎也在訴說著那個年代的屈辱史,告誡當今的人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所以為什麼08年改造後的漢口站外觀要按照大智門火車站的外觀來建造,我想大概也有這麼一層意思在裡面吧。
雖然如今高鐵不斷髮達,但隨著武漢越來越繁華,漢口站並不會因為高鐵時代的到來而失去作用,反而會越來越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