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龐炳勳兵敗豫北太行山區,被俘後投降日軍,做了千夫所指的漢奸,他是抗戰時期中國投降的漢奸中軍階最高的。抗戰結束後,為了反共需要,蔣介石意圖重新啟用龐炳勳,但因為他名聲太臭,最後只好放棄這個打算,只給了他一個國防部諮議的虛職養老。
龐炳勳的兒子龐慶振從軍校畢業後跟著父親,在四十軍做參謀,龐炳勳被俘後,他也投降了日軍。抗戰勝利後,龐炳勳的偽軍被國民黨收編,龐慶振又成了國軍的一員,至解放戰爭末期,他在國民黨四十軍一零六師三一六團擔任團長,隨四十軍守衛新鄉。
龐慶振這個人與眾不同,一方面他作戰兇狠,同解放軍打仗十分賣力。他指揮的三一六團是四十軍的王牌部隊,號稱“鐵團”。四十軍被我晉冀魯豫解放區新組建的十四縱牢牢地包圍在新鄉,1948年11月18日,十四縱派四十一旅一二一團攻打飛機場旁邊的路莊,守衛飛機場的三一六團在龐慶振的指揮下實施反擊,竟硬生生地把我一二一團給擠出了路莊,造成我一二一團死傷五百餘人,團長也在撤退的過程中犧牲了。
而另一方面,龐慶振對待百姓,不像大多數國軍軍官那樣漠不關心,他十分在意百姓的疾苦,而且敢說敢做。駐守安陽時,他就堅決拒絕執行師長下達的拆毀民房清掃射界的命令,併為此立下軍令狀。守衛黃河橋時,他又不願執行顧祝同炸燬大橋的命令,但國防部的命令不好違抗,他就在橋頭埋上地雷引爆,製造了個炸橋的假象。
路莊戰鬥後,我軍總結失敗的教訓,認為十四縱是新組建的部隊,底子是原解放區的地方部隊和游擊隊,沒打過惡仗,缺乏作戰經驗,而新鄉守軍戰鬥力還很強,強攻一定會造成較大損失,就作出了圍而不打、相機策反的決定。策反的主要目標是四十軍的實際指揮人——副軍長李辰熙。四十軍的軍長叫李振清,因說話時總愛搖頭晃腦,新鄉人給他起了個外號“老擺頭”。李振清知道四十軍孤懸敵後,已被四面包圍,昇天無望,留在新鄉也就是當炮灰,沒別的用處,因此除了打算把三一六團空運出來留作本錢,他自己更不想為四十軍陪葬,於是找個藉口跑到南京,四十軍的指揮任務就交給了副軍長李辰熙。好巧不巧,李辰熙的表弟冉影在我軍四野十三兵團四十七軍某炮團當副團長,四野四十七軍打完平津戰役後,也南下到了新鄉附近,正好可以派冉影去策反李辰熙。
與此同時,我軍得知原民國總統徐世昌的侄女徐緒景與三一六團團長龐慶振是青梅竹馬的摯友,徐緒景1938年參加軍統,1945年被我軍俘虜,經教育後又成為我軍一名情報工作者,組織決定由她來策反龐慶振。
但徐緒景因為破獲了數個國民黨地下電臺,身份已經暴露,正遭到通緝,無法親自去新鄉,她便找到龐慶振的表弟、在衛輝開診所的馮海剛,向他交待了工作任務,並寫了一封親筆信,讓馮海剛去新鄉見龐慶振。龐慶振本來對國民黨的前途已經絕望,同頂頭上司、一零六師師長趙天興的關係又勢同水火,路莊戰鬥中,他率部拼死作戰,多次求援,近在咫尺的趙天興竟不肯派一兵一卒,連炮火支援都拒絕了。他看了摯友講述國內戰場形勢、勸他棄暗投明的信,便動了心思,經過幾番書信往來,龐慶振更下定了起義的決心。
但在起義前,龐慶振還是想摸一下我軍的底牌,好討價還價。他派心腹劉信毅去衛輝跟徐緒景見面,套一套徐緒景的話,但劉信毅哪裡是徐緒景的對手!雖然徐緒景此時才二十九歲,可她已經是受過軍統七年訓練、又在我軍做過三年情報工作的老手了,不費多少工夫,她就反把劉信毅套了個底掉,龐慶振心裡打的什麼小九九,全摸清楚了。
她跟劉信毅講:“慶振過來這邊,我也想讓他官越大越好,不光對他好,對咱也好,但共產黨不興封官許願那一套,你越要,越不能給。只要他拉出來的人多,功勞夠大,待遇肯定不會差。”
劉信毅問如果把三一八團也拉出來,湊夠六千人,能不能換個旅長。徐緒景說:“官不能當面要,事還沒辦,我也不能給你作啥保證,只要他有功,我們虧待不了他。慶振要是真想幹大的,照我的意思他就不要拉出來,新鄉一個屁大的地方,只要他就地起義,我們十四縱接火就進去了,拿下了新鄉,慶振的功勞還會小嗎?”
劉信毅忙說:”那不行,團長肯定不幹,四十軍是老爺子一手拉起來的,他一個人起義就算了,把四十軍全算計進去,他下不了那個狠心。”
徐緒景說:“既然這樣,那就別再要求這要求那,你告訴慶振,不能再觀望了,夜長夢多,我可是在首長面前誇過海口了,他要是弄不成事,叫我在解放軍裡面丟了大人,他也好過不了,別的不說,我把他寫的這幾張紙條往保密局一送,南京就得要了他的腦袋。”
劉信毅回新鄉後,把徐緒景這番連哄帶嚇的話學給了龐慶振,龐慶振也覺得起義這事已經是箭在弦上,沒有退路了,只有硬著頭皮往前走,結果再壞,也強過被解放軍消滅。而此時他已接到軍長李振清的通知,要他為空運三一六團作好準備,再不行動,機會就喪失了。
龐慶振派副官徐守倫前往十四縱司令部駐地小冀鎮,商議好了起義方案。他向師部報告,糧草已盡,需要出城徵糧。趙天興同意了他的意見,同時不知是出於監視龐慶振的目的,還是害怕三一六團勢單力薄,他命令三一八團、冀保十二團、一個騎兵連和一個炮兵連同三一六團一起行動,這正中龐慶振下懷,想啥來啥,不要白不要。1949年1月21日,龐慶振帶領這五千餘人的徵糧隊離開新鄉,向東北方向我解放區腹地開進,根據起義方案,十四縱及時派兵在右側策應。兩天後,徵糧隊到達滑縣,已深入我解放區二百里,三一八團團長髮覺苗頭不對,悄悄率本部脫離徵糧隊,返回新鄉,但被我軍半途攔截,兩個營被殲滅,一個營又折返回來與龐慶振會合。
當徵糧隊到達滑縣燒酒營村時,與我當地駐軍遭遇,因事先溝通不暢,雙方基層官兵又不知起義情況,發生激烈交火。雙方高層迅速派人互通訊息,十多分鐘後,交火停止。
龐慶振知道,到這個時候,鍋蓋不揭是不行了,他隨即召開軍官會議,通報全國戰場形勢,宣佈起義。大多數軍官對國民黨的前途已經不抱任何希望,對起義持贊成的態度,少數人雖懷疑我軍的政策,對起義有牴觸,但知道形勢已不可扭轉,反對無效,只得默默接受,整個起義過程還算順利,沒有遇到什麼阻力,這都得益於我軍在戰場上取得了絕對主動權。
聶榮臻得知龐慶振起義的訊息,特地作出批示:“國民黨龐慶振團長能夠毅然脫離舊營壘,是光榮的行動,華北軍區表示歡迎,並批准龐部起義,自今日起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部分,要認真幫助龐部團結一致,為將革命進行到底而共同奮鬥。”
龐慶振的起義對新鄉守敵觸動極大,這加快了和平談判的程序,國軍將領們都清楚新鄉根本守不住,整個中原地區已經是解放軍的天下,他們也逃不出去,他們目前只有三條路可走:戰死、被俘、投誠。李辰熙知道大勢已去,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最終無奈接受了和平改編的條件,雙方於5月5日簽署協議,新鄉終於和平解放。
龐慶振的三一六團後來被改編為解放軍高炮團,龐繼續任團長,抗美援朝時期,龐率領高炮團入朝作戰。1955年,他從部隊轉業到了遼寧本溪,歷任市城建局主任、體委主任、政協副主席等職,1992年病逝。
而他的父親龐炳勳,在他起義後兩個月到了臺灣,一直賦閒在家,靠和孫連仲合夥開了一家飯店養家餬口,於1963年病逝於臺北。
2021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