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4日清晨,兩名男子帶著一份檔案急匆匆地走進了西北軍區的辦公樓。
在詢問了兩位的來意後,時任彭德懷秘書的楊鳳安深知此事怠慢不得,便馬上帶著二人來到彭德懷的辦公室。
到了辦公室,楊鳳安簡要地向彭德懷彙報了二人的身份,同時將檔案呈了上去。
彭德懷在看完他們帶來的檔案之後,便問:“何時出發?”其中一人說道:“因為事態緊急,所以必須馬上出發。”
彭德懷一聽,隨手抓了一件外套,和秘書交代了兩句。就與兩位工作人員趕往北京了。
當時,彭德懷奉命在西安主持大政,兼任西北軍政委會主席和西北軍區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執掌西北大權。
究竟是什麼要緊的事情,讓中央這麼著急將彭德懷召回北京,竟連和家裡說一聲的時間都沒有?
朝鮮戰爭爆發,威脅中國邊境
原來,1950年6月26日,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介入朝鮮戰爭,協助南韓。在1950年7月10日,中國也成立了“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聲援朝鮮。
但從9月份開始,因為美軍的強勢攻擊,我國邊境面臨著不小的危險,中央領導們幾次就出兵朝鮮與否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而當時的中國因為剛剛結束戰亂,國家也正處於一個疲憊的狀態,很多城市才剛剛解放,開始最基礎的建設,物力資源和軍事裝備也並不先進,所以此時出兵確實沒有什麼優勢。
但如果不出兵任其發展的話,必然會為我國的安全和將來的發展留下不小的隱患。因此,朝鮮戰爭出兵朝鮮與否的問題也一下子成了難題,一時間拿不定主意。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要出兵的話,掛帥出征的任務自然要落在時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的粟裕頭上,毛主席也很傾向讓他帶兵去抗美援朝。
但當時粟裕的身體狀況非常不好,因為在之前的一次戰役中,粟裕的頭部中彈,雖然搶救了過來,可因為碎片的位置特殊,不好取出,只能留在腦中,所以時常頭疼。
在經過高強度的工作後,粟裕原本已在戰場上有所損耗的身體就更吃不消了,頭疼的次數越來越頻繁,還患上了高血壓和美尼爾氏綜合症,甚至嚴重到不能左右擺頭。
可粟裕不想因此而耽誤工作,便囑咐主治醫師加大用藥劑量,但病情依然沒有好轉。
為了避免因為自己的身體拖垮軍隊,無奈之下,粟裕在7月份就寫信給毛主席,告知了身體的情況,並對朝鮮戰場的局勢作出了分析。
中央知道粟裕的身體狀況後立馬安排他去了青島療養,毛主席也隨即回信:
粟裕同志:
羅瑞卿同志帶來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為繫念。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養,直至病癒。休養地點,如青島合適則在青島,如青島不甚合適,可來北京,望酌定之。問好!
因此,7月23日中央軍委就決定讓東北軍區司令兼政委高崗暫時接管東北邊防軍。
結果因為國內的醫療水平有限,粟裕的病情一直不見好,最後經過和蘇聯的協商,在1950年底時讓楚青陪粟裕一起去蘇聯進行療養。
抗美援朝戰爭一觸即發,掛帥人選成難題
時間來到了9月,在一次會議上,毛主席詢問大家對於出兵朝鮮的意見。
林彪說:“我不贊成出兵,中國的戰亂好不容易結束,現在正是我國發展經濟的時候,說到底,朝鮮的戰爭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不能為了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而耽誤我國幾億人口的發展!”
此話一出,很多人都紛紛表示贊同。
但此時周總理說:“如果美軍在這次戰爭中勝利,把控朝鮮的話,不僅會對我國邊境的安危產生巨大的威脅,而且對我國日後的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還是應該慎重考慮一下,或許出兵對於我們來說才是最好的選擇。”
話音剛落,又有很多人頻頻點頭表示同意。由於雙方意見不同、僵持不下,最後也沒有個結果。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十兵團在仁川登陸,朝鮮戰爭局勢發生逆轉,僅過了不到兩週,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重新奪回漢城,並將戰火燒到三八線附近。
10月2日凌晨,時任東北軍區司令員高崗收到毛主席急電,火速飛往北京。
當天下午,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劉少奇、高崗及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等人一起,共同商議是否出兵抗美援朝相關事宜。
此次會議上,林彪又提出:“美軍已經有了原子彈和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的空軍,而我們只有小米加步槍,根本不能勢均力敵,現在出兵不是好時機。”
可毛主席卻說:“雖然美國的軍事裝備確實很先進,但我們的槍也不是吃素的,都已經打過三八線了,此時不出兵,更待何時!”
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後,大家都同意了出兵援助朝鮮,但出兵時間還有待商榷。既然已經同意出兵,那麼由誰來掛帥帶兵出征呢?
大家一致認為,此次出兵我軍所要面對的敵人是軍事裝備先進的美軍,所以在武力裝備上我們已經處於劣勢,自然要派一個身經百戰的“老人”坐鎮,方可穩定軍心。
最好對此次參戰的軍隊還有一定的瞭解,到時也好事半功倍。但戰爭是何其殘酷,更何況這一仗也不知道要打多久,所以此人還得身體素質過硬才行。
對於掛帥司令的人選,朱德同志建議:“我認為林彪可以擔此大任。”
確實,林彪的優勢非常明顯,他不僅曾經擔任過東北野戰軍司令,還指揮過淮海和遼津兩大戰役。
並且他自從參加抗戰以來,無論是親自領軍參加戰鬥,還是指揮大軍團作戰,軍事素質都是非常專業的,而且當時東北軍區的四野軍團就是他一手帶出來的。
毛主席便看向林彪,說道:“我也認為你最合適,你有什麼看法?”
這時,林彪卻說:“因為在之前的戰鬥中,我受了不少的傷,現在年紀也大了,身體也愈發不爽利,怕水怕風的毛病越來越嚴重,醫生說了要好好休息調養。也不是我不想去啊,實在是身體狀況不允許,恐怕難當此大任。”
聽了林彪的話,毛主席微微嘆了口氣,點點頭,算是默許了。
可掛帥人選遲遲沒有定奪,一時間會場上也陷入了沉默。
就在這時,陳毅站起來,主動請纓,說:“主席,我願意擔任司令一職,帶兵前往朝鮮。”
但當時陳毅剛剛帶兵解放了上海,那一仗打得也不容易,目前上海正處於恢復發展的階段,他又時任上海市市長,萬不可在此時再次帶兵出征朝鮮。
毛主席思考了一會兒,便駁了他的請求。直到會議結束,也沒能定下帶兵出征的人選。
彭德懷臨危受命,出征朝鮮
會議結束後,毛主席經過再三考量,派了兩名中央的工作人員去西安請彭德懷來北京共同商議此事。才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彭德懷在來北京的途中心裡就已經猜到,這次去北京肯定和抗美援朝的事情有關,只是不清楚毛主席召自己回京的目的。
到了北京已是下午4 點,毛主席和其他領導人正在頤年堂內討論抗美援朝的出兵時間和掛帥人選。
彭德懷見狀便悄悄進入堂內,就近找了個座位坐下,因為對目前的狀況並不是完全瞭解,所以在會議上全程都未發言。
在這次會議中,大家對於掛帥的人選和出兵的時間依舊沒有個確切的說法,無奈之下只能先結束會議,次日再議。
會議結束後,毛主席留彭德懷說了會兒話,也算是對他剛剛回京的問候和寒暄,接著便問了他關於抗美援朝的看法。
彭德懷說:“我覺得這一仗得打。”
毛主席一聽,頓時來了精神,因為彭德懷的想法和自己一樣,就接著問他有什麼想法。
彭德懷說:“雖然目前看起來,這是朝鮮的戰爭,不關我們中國的事,但如果美國人真的佔領了朝鮮,那他們以後豈不是可以肆意妄為了。”
毛主席聽了,緩緩地點了點頭。
彭德懷繼續說:“等美國人佔領了朝鮮,說不定就會把戰火引到我們這邊來,到時候再出兵可就晚了,所以要我說,這一仗必須得打!而且得儘快出兵!”
毛主席聽了,覺得與自己的想法很相似,隨即又問:“那你認為,由誰來帶兵合適呢?”
彭德懷回道:“之前我不是聽說朱德同志推薦了林彪嗎?我也覺得他合適,畢竟三大戰役就佔其二,而且東北那邊的軍隊都是四野的,相當於都是他曾經帶過的兵,他也有非常專業的軍事謀略,怎麼說來他都是最合適的。”
毛主席聽完嘆了口氣說:“我也是這麼覺得,但他說了,他有病在身,醫生讓他靜養,去不得,而且今天你也聽到了,他不贊成出兵。”
彭德懷思考了一會兒,說:“那粟裕呢?按朝鮮的情況來講,他也合適。”
毛主席搖搖頭:“本來我也有此意,但他犯了高血壓和美尼爾氏綜合症,而且因為頭顱裡的子彈碎片,時常頭疼,現在在青島療養,恐怕去不得。”
兩人聊完之後,彭德懷便回了中央給他安排的住處,夜裡,想著今天和毛主席的談話,彭德懷怎麼也睡不著。
他思考著:林彪和粟裕兩個最合適的人選都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帶兵入朝,毛主席心裡肯定也很著急,而且看今天會議上的情況,大家對於出兵這事還是有所猶豫,明天會上我得出點力,把這事定下來。
第二天,彭德懷吃過早飯便早早的來到了頤年堂內,今天的會議依然是由毛主席主持,但在談到出兵時間和掛帥人選時,大家都保持沉默。
這時,彭德懷站出來說:“現在美軍已經打到三八線上了,我們必須要儘快出兵才是。”
林彪隨即說:“美軍已經派越南方面告知我們,不會攻過三八線60公里,既然如此,我們沒有必要出兵,而且現在美國的軍事裝備也是當今世界上少有的先進,我還是認為,我們根本不應該管這件事。”
彭德懷聽了問道:“你也是身經百戰的大將軍,怎麼會相信美國人的話,之前他們反悔的事兒你難道忘了?再說了,軍事裝備方面我們確實處於劣勢,但我們可以向蘇聯申請空軍支援,如果現在不管,那等到美國人佔領了朝鮮,把矛頭指向我們的時候就晚了。”
林彪又說:“我國好不容易平息了戰亂,現在正是應該搞發展搞建設的時候,這時候出兵打仗,我們自己國家的經濟建設怎麼辦?”
彭德懷答道:“如果這場仗打贏了,我們不僅是有效防止了美國日後的軍事侵略,也能在國際上大大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要是打輸了,大不了就是晚幾年解放,經濟建設只是遲早的問題。但如果不打,等美國人佔領了朝鮮,我們那時候就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宰割了,所以這一仗必須打!”
林彪聽了嘆了口氣,不再說話。
這時,毛主席說:“我贊成彭德懷同志的說法,這一仗必須打,既然已經決定了,那就應該儘快組織軍隊入朝,不知道大家對於帶兵出征的人選有什麼想法?”
見大家都保持沉默不再答話,毛主席便看向彭德懷,問道:“不知道彭德懷同志能否擔此大任呢?”
彭德懷一聽,方才明白了毛主席著急召他回京的原因,隨即答道:“我堅決服從中央的一切安排!”
毛主席聽後微微一笑道:“好,那就這麼定了!”會議結束後,彭德懷立即給家裡寫信,告知帶兵入朝的訊息。
隨即也迅速著手準備抗美援朝的相關事宜,與東北軍區司令兼政委高崗商議相關戰略部署。
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支援,中央也應朝鮮政府的請求,迅速集結好中國人民志願軍。
10月16日,彭德懷還在安東召開了一次師以上幹部的動員大會,在動員會上,他將中央關於朝鮮問題的態度明確地告訴了各個幹部,也算是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
而後,他又分析了當前朝鮮戰爭對我國的影響:“現在美國人不僅介入朝鮮戰爭,還打到了鴨綠江邊上,這不僅僅是對朝鮮政府的壓迫,也是對我國的威脅。
不是說打進了家門的敵人才是敵人,我們要未雨綢繆,要禦敵於國門之外。所以中央下令,我們要入朝對朝鮮進行支援,抗美援朝不僅僅是援助朝鮮,也是保家衛國!
這些天我也對朝鮮戰場進行了瞭解和分析,我認為,從地形上來說,朝鮮戰場和國內戰場不同。國內地域廣闊,我們的行動也相對比較自如。
而朝鮮不同,它只是一個島嶼,而且四面多山,陸地面積小且狹窄,這就大大限制了我們的軍事活動,而這必然也是犧牲最大的地方,所以也希望大家提前有個心理準備。
當然,在作戰過程中,我們也要發揮運動戰的優勢,結合朝鮮戰場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作戰方式。
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繼續發揚我軍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做好長期作戰的打算。切記,在此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尊重朝鮮政府和朝鮮人民,保護他們的利益不受侵害。
最後,各軍也要分級召開幹部戰士動員大會,做好隨時入朝作戰的準備!”
中國志願軍不畏嚴寒,整裝出發
在同年10月19日晚,彭德懷帶領我國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支援。並在10月25日,打響了入朝的第一仗。
直到11月初,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戰役才得以進入尾聲,彭德懷司令便給中央軍委發電,說明了自己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他認為美軍一定還會反攻,所以現在必須馬上解決志願軍糧食短缺二點問題,同時對於作戰的額部署也不能忽視。
於是,毛主席便對彭德懷做出指示,制定了新的戰略部署和作戰計劃。
11月7日,在朝鮮人民軍隊的配合下,我國志願軍又開始了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戰役,戰鬥一直持續到12月24日才結束。
自1950年10月25日起,到1951年6月10日,一共進行了5次大型戰役。
在我國志願軍剛入朝鮮的時候,因為正值冬天,氣溫時常在零下三十多度,可由於敵軍的封鎖,糧食儲備和軍事裝備都已經不夠,條件十分艱苦。
我國的志願軍們,在天寒地凍的朝鮮拋頭顱灑熱血,甚至很多天連一口熱乎的飽飯都吃不上。
一次,警衛員關心彭德懷司令,給他調了一杯白糖水,可彭德懷愣是捨不得喝,最後給了身體更弱的同志。
而在那些寒冷的日子裡,彭德懷司令每天就穿著黃呢子大衣和黑棉鞋,戴著他的眼鏡,認真地審閱電報,就各個戰鬥進行總結,看朝鮮的地圖思考下一次的戰略部署。
當他冷得實在受不了時,就會拿著地圖來回走動,希望能夠透過走動,讓身體暖和起來。而當他困了的時候,也是直接合衣就入睡。
周圍的同志們看了都很心疼彭德懷司令,便讓後勤部給彭德懷司令加送了新的毛毯和棉被。
可彭德懷司令卻立馬回絕了,他嚴肅地表示不要給他搞特殊,本來物資就不多,應該給更需要的同志,大家要同甘共苦。
1951年的10月23日,我國的志願軍也已經在朝鮮戰場上作戰1年之久了,為了在軍事上援助朝鮮,我國的志願軍們也做了很多的犧牲。
所以,朝鮮政府想在最高的人民會議常委會上開展授勳儀式,還想授予彭德懷司令一級國旗勳章以示感謝。
可彭德懷司令聽到這一訊息卻並不開心,並且馬上拒絕。他說:“在這場戰爭中,我對朝鮮沒有什麼卓越的貢獻,要說功勞,前線的戰士們才是功勞最高的人,他們在戰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浴血殺敵,而我不過是在後方做了一些部署的工作而已,不應該得到這樣的褒獎,最高勳章應該發給前線殺敵的將士,而不是發給我。”
甚至為了夠拒絕這枚勳章,彭德懷還發電給了中央軍委,向他們表明了自己意願,也說明了理由。
但在中央軍委發來的覆電中表示:這枚勳章既是朝鮮政府對我國的謝意,也是朝鮮政府對你戰時指揮上的肯定,你還是尊重他們的意願,接受這枚勳章,也以此表示兩國之間的友誼長存。
看了中央的來電,彭德懷只得出席了10月25日的授勳大會。在會議上,彭德懷看著胸前這枚朝鮮最高階的勳章,堅定地向會議上所有人表示,這枚勳章他是代表全體志願軍接受的。
抗美援朝圓滿落幕
1953年7月27日,參戰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歷時2年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也就此宣告結束。
而當時的彭德懷已經年過半百,在那次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可以說是臨危受命,面對中央的命令,他義不容辭的選擇帶兵奔赴朝鮮戰場。
這一仗,不僅救朝鮮于危難之中,也讓我國的國際地位提升了不少,可以說,這一仗簡直是打得漂亮!
現在安穩生活中的我們,早已忘記了戰爭的樣子,甚至根本就很難想象戰爭的殘酷。
那時候的革命先輩們,就是在戰火中成長,在逆境中奔跑,所以才會居安思危,也才會有抗美援朝的運動。
如果當時沒有毛主席等領導人的決絕,不知道今天的世界是否還會是今天的樣子。
所以,不管是生活在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不能只顧眼前的苟且,還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些,要學會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這樣才能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