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陶知閒
編輯 | 陳菲遐
小康股份(601127.SH)的虧損又擴大了。
這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營收114億元,同比增長24.11%;歸母淨利為虧損10.98億元,同比下滑49.34%。分季度看,公司第三季度營業收入40.65億元,同比增長14.67%;淨利潤為虧損6.02億元,創歷史季度虧損第二高,僅次於2020年四季度的10億元單季度虧損。
和糟糕業績呈明顯對比的是股價。今年以來,小康股份股價已上漲近3倍,市值一度超過千億,目前930億的市值也處於歷史高位。越虧越勇的小康股份,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
連續收購控股股東虧損資產
作為一家車企,小康股份現有品牌包括SERES(賽力斯)、東風風光、東風小康、DFSK、瑞馳等整車品牌。
在收購“不合格”資產上,小康股份從未讓投資者失望。2018年3月,公司全資子公司小康動力從控股股東小康控股手中以6.4億元的價格收購其控股持有的瀘州容大車輛傳動有限公司(現已更名為瀘州容大智慧變速器有限公司,下稱瀘州容大)86.37%的股權,並承諾2018年至2020年瀘州容大淨利潤不低於0.2億元、0.9億元和1.5億元;若瀘州容大承諾期間實際淨利潤總額低於承諾期間承諾淨利潤總額,小康控股將對受讓方進行補償。需要指出的是,瀘州容大的主要業務是CVT變速箱,屬於傳統燃油車業務。彼時面對高溢價收購以及虧損的質疑(2017年瀘州容大虧損0.82億元),公司曾表示收購成功後瀘州容大議價和管理能力會逐步提升,盈利狀況將持續好轉。
但真實的情況是,2018年至2020年瀘州容大業績承諾都沒有完成,其中2018年續虧7.52萬元,2019年淨利潤僅為46萬元,2020年淨利0.18億元。對於業績低於承諾的原因,小康股份歸結為“疫情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向上遊傳導”。小康股份並未按承諾進行淨利潤補償,反而將業績承諾期順延至2021年履行。高溢價的關聯交易本就有瓜田李下之嫌,即使小康控股有3年業績補償的承諾,然而在扣除業績承諾後仍有3.8億元的“額外”收入。
2020年,善於給控股股東“輸送”資金的小康股份又故伎重演,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作價38.5億元從控股股東小康控股手中獲得東風小康50%的股權(此前公司已擁有50%股權),交易完成後公司全資持有東風小康100%股權。此外,東風小康承諾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及2022年度合併報表經審計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分別不低於2億元(業績完成)、4億元、5億元及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發生後,證監會就收購股權的問詢函中曾質疑東風小康 2020年4億元承諾淨利潤的可實現性,小康股份彼時表示有“較強的可實現性”。
但小康股份又一次“爽約”了。2020年東風小康淨利潤為虧損6.52億元,小康股份表示疫情影響超出預期,將業績承諾遞延,即2021 年、2022 年及 2023 年業績承諾為4 億元、5 億元和 5 億元。但即便延期,業績承諾恐怕又一次將違約。今年上半年東風小康淨利潤虧損4.79億元,如果想要完成業績承諾,下半年需要完成超過8億元的淨利潤,難度可想而知。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整個汽車行業一直在走新能源戰略,小康股份卻多次高溢價收購控股股東燃油車相關資產,不免讓投資者質疑背後的合理性。
資金鍊緊張
小康控股頻頻拿資產換上市公司資金,恐怕和其資金端存在壓力有關。截至10月16日,小康控股質押3.3億股股份,佔總股本比例的24.25%,佔其持有股份數量的69.42%。控股股東高比例質押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資金端壓力。
頻繁為控股股東輸血的小康股份自身財務也存在壓力。截止半年報,公司有息負債總額為51.36億元,佔其淨資產的70.88%。其中短期借款為21.3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7.36億元,長期借款為20.37億元,應付債券2.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74.75%,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分別為0.75和0.59,兩個資料雙雙低於0.8,債務風險較高。
債務壓力引發財務費用不斷攀升,吞噬公司利潤。小康股份今年三季度的財務費用為1.86億元,相較2017年同期的0.29億元增長超過5倍,年化複合增幅高達59.14%。
除了債臺高築,小康股份還有對外擔保的隱形債務。截至9 月 24 日,公司累計對外擔保餘額為 418,567.64 萬元,佔2020年度經審計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資產的 81.06%,公司對外擔保全部是對下屬子公司提供的擔保。
資金鍊緊張的小康股份已經開始動用募集資金補缺。今年9月底,公司公告使用閒置募集資金7億元臨時補充流動資金。
此外,小康股份也開始透過募資開發新產線。今年6月,公司以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募資25.93億元,其中16.22億元用於SERES智慧網聯新能源系列車型開發及產品技術升級專案,2.73億元用於營銷渠道建設專案以及補充流動資金6.98億元。
資本市場“老手”
擅長資本騰挪的小康股份,得到了不少資本“老手”的助力。公司於近日被證監會處罰,由此揭開了當年資金接盤的“灰色”操作。
今年4月30日,小康股份及其控股股東小康控股因資訊披露問題,被證監會對其及相關責任人進行警告和罰款處分。公司的處罰來源於2017年6月至7月期間,小康控股及中新融創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新融創)透過協議約定,由小康控股提供2000萬元保證金,委託中新融創出資約6.3億元成立6個信託計劃,以此承接彼時首發限售股股東華融渝富基業(天津)股權投資合夥企業上市流通的3750萬股小康股份股票。而小康股份自2017年起釋出的主要財報中,對相關信託均作出“公司未知上述其他股東是否存在關聯關係或屬於《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規定的一致行動關係”的表述。
善於資本操作的小康股份,同樣喜歡聘請資本市場老手。2020年11月原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副總裁、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餘海坤轉投公司,全面負責旗下金康新能源賽力斯SERES的研產供銷工作。重要高管從資本市場直接跨界進入產業核心的研產供銷領域,在汽車行業實屬少見。餘海坤上任後不久,業務沒有多少亮點的小康股份股價一飛沖天,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已由8.76元/股(2020年11月初股價)上漲近7倍至如今的67.67元/股。
令人質疑的新能源技術
除了資本運作,小康股份核心產品賽力斯的新能源技術一直以來也飽受市場質疑。
賽力斯屬於增程式電動車,為混動汽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正走向純電技術的背景下,該技術被認為是過渡技術,並不為市場所認可。目前主流汽車中只有理想one使用該技術。大眾集團中國區CEO馮思翰甚至表示“增程式電動車從單車角度看具備一定的價值,但從整個國家和地球的角度來看,簡直胡說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大眾集團中國研發部門負責人威德曼則表示“即使對單車來說,增程式電動車也意義不大,是過時的技術。”
早在2016年1月,目前小康股份的董事長張正萍便在矽谷成立了SF MOTORS(專注於智慧電動汽車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在設立初期該公司便致力於全球化目標,對外宣稱起源於矽谷。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分別虧損3.71億元、5.41億元、4.52億元和0.46億元,3年半合計虧損14.1億元。今年初,SF MOTORS已經將其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EVAP工廠出售。需要指出的是,張正萍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張興海的兒子。
2018年、2020年我國已經分別取消了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和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也將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和合資企業不超過2家的限制,屆時汽車外資投資將全面開放,國產汽車面臨的競爭將日趨白熱化。
“精”於資本運作,“荒”於產品打磨的小康股份,未來又能拿什麼和其他車企競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