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其中大小戰鬥380多次。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回顧偉大的長征,後人更多把焦點投注在紅軍的浴血奮戰和艱苦卓絕之上,甚少有人去關注這樣一個問題:長征中,紅軍的經費和糧草是怎麼解決的?
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這個問題。
01 長征前的經濟準備
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任何的戰爭行為或是軍事行動都會進行一定程度的提前準備。
1934年“廣昌保衛戰”的失敗,讓紅軍認識到在當時的情況下要打贏第五次反“圍剿”已經是希望渺茫了。為此,紅軍開始考慮戰略轉移,並提前進行了大概半年的準備。
準備的第一步是擴軍,經過殘酷戰鬥,紅軍隊伍減員嚴重。無論是進行戰略轉移還是繼續保衛蘇區,都需要補充新鮮力量。
1934年5月5日,《鬥爭》雜誌號召“衝破敵人封鎖線去恢復和創造新的蘇區 ,擴大自己的隊伍和創造新的紅軍 ”。
5月19日,《鬥爭》雜誌再次釋出中央的號召,明確“ 5、6、7三個月擴大紅軍五萬的計劃 ”。
這一次擴編運動的效果非常顯著,最後參加長征的87000多人最後,有一半來自1934年5月之後參軍的新兵。
補充兵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即將到來的戰略轉移做好經濟和各項物資的準備。
打仗軍事物資消耗最大,我們先來看看紅軍是如何準備軍事物資的。
1934年6月1日,《紅色中華》在社論中提到“我們急迫地需要十五萬斤的子彈殼 ,十五萬斤的錫 ,十五萬斤的銅 ,二十五萬斤的鐵 ,與十萬斤的土硝 ”
面對這樣一個用量,中央蘇區展開了徵集軍用物品的突擊運動。在廣泛動員之下,6至8月間 ,整個中央蘇區共收集到銅8萬多斤,子彈殼 1.82萬斤,子彈14.09萬發,白硝1.53萬斤,這些物資最後統一運往蘇區的中央兵工廠。
收到這些物資之後,中央兵工廠開始了加班加點,不斷髮起 “衝鋒勞動”,提高了軍需物資的供應。
在長征前,紅軍部隊的裝備可以達到“戰鬥員們都是帶著四或六個手榴彈,一支步槍一把刺刀 ,以及很多步槍子彈 。這些 (除槍外 )都是我們自己兵工廠製造的,出發前發來的新傢伙。”
除了軍事物資之外,紅軍還籌集到了被毯20680床 ,棉花8.6萬餘斤,草鞋20萬雙,備用米袋10萬條,並採購了大量的藥品。
對於戰略轉移而言,糧草的供應至關重要。
中央紅軍怎麼籌糧呢?主要辦法三個,分別是
1、開展節約運動,號召蘇區上下開展“節省三升米運動”。這一波運動得到了75000擔的穀子;
2、對地主和富農的糧食進行沒收和徵發,大約獲得糧食65000擔;
3、向群眾借糧10萬擔;
截止到8月8日,蘇區糧食部部長陳譚秋宣佈完成了24萬擔糧食的動員。而這24萬擔糧食對於8萬多人的大軍而言是不夠的,隨即紅軍提出在秋收中再借糧60萬擔。
到了9月30日,60萬擔的任務也得以完成。
最終,紅軍在籌糧任務中共動員了68.8萬擔,收集58萬擔,共計126.8萬擔糧食。為長征前期準備了較為穩定的糧食供應。紅軍長征開始的時候還從這部分糧食中留下了一部分給當地群眾。
紅軍籌糧的同時,經費問題也在同步進行緊張的準備。
當時按照預計,中央下達的任務是在9-11月之間籌款80多萬,實際上,蘇區財政部透過用挖浮財、提前徵收1934年稅收、增加鎢砂出口的方法完成了這一指標,最終籌款150多萬。
同時考慮到轉移過程中的種種不確定性,紅軍還給戰士個人發了一些零用錢,以備不時之需。這些錢有的是紙幣,有的是銀元,也有一些硬通貨。
在這裡還要提一下,當時除了紅軍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各項物資。共產國際也曾經嘗試向蘇區提供一些經濟援助。
然而共產國際的想法其實是脫離了當時中國的實際,他們是想透過粵軍軍閥,從廣州向紅軍提供武器彈藥等軍需物資。
儘管粵軍陳濟棠部是給紅軍的突圍讓了一條路,但是想透過他們為紅軍提供軍事物資,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共產國際這一想法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1934年10月10日,8.6萬名紅軍戰士踏上了長征之路,當時他們沒有人想到自己將會創造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壯舉。
02 長征過程中的經濟來源
雖然中央紅軍事先做了一定的準備,但是隨著長征路途的延伸,出發前所攜帶的物資被逐步消耗,或在戰火中損毀。紅軍勢必需要在長征途中進行另外的籌糧籌物。
長征過程中,紅軍的經濟來源可以分為:取之於敵和取之於民
眾所周知,紅軍長征途經的大部分地區都不是蘇區,這裡的群眾對於紅軍是不瞭解的,缺乏群眾基礎。而且這些地區經濟比之蘇區更為落後,因此紅軍長征過程中是以取之於敵為主,取之於民為輔。
1934年11月19日晚,紅軍攻佔湖南藍山縣,從縣政府倉庫中沒收了5000多塊銀元和10多斤黃金,並且繳獲了一批軍裝和被服。
1935年10月7日 , 紅軍在青山嘴全殲被譽為王牌的東北軍騎兵第七師第十九團 , 共繳獲了10 多輛馬車的子彈和軍裝、布匹 , 以及100多匹戰馬
除了透過打殲滅戰的方法從敵人處繳獲物資,紅軍也會透過一些非戰鬥方式來獲取物資。
譬如1935年4月29日,紅九軍團在打東川的時候。紅軍就根據東川守軍想儲存實力的心理,達成和平方式。守軍不僅開門迎接紅軍,還為紅軍安排食宿和籌糧籌款。
紅軍還有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就是打土豪,分浮財。
那怎麼判斷誰是土豪呢?
紅軍在各級部隊設有專門的沒收徵發委員,並且對於如何判斷土豪,如何徵收等等的工作程式有較為詳細的規定。
在實戰中,紅軍戰士也會有一些判斷方法。紅軍會進行事先的摸排和調查,對於土豪的房產數量、牲畜數量,農具數量和生活情況進行核實,確定之後再由專人完成“打土豪、分浮財”的流程。
而且打土豪獲得的物資,紅軍並不是自己全部拿走,也會劃出一部分分給當地的窮苦大眾。
1936年,紅一軍團主力攻佔茅臺後 , 將從土豪那裡沒收來的糧食、財物和茅臺酒 , 除部隊留下一部分外 , 全部分給當地貧苦工農群眾。
那麼,紅軍又是如何取之於民的呢?
一種是紅軍在沿途中嚴格遵守群眾紀律,並積極展開宣傳,逐漸獲得了當地群眾的信任,當地群眾自發地向紅軍捐錢捐物。
再一種是在途中向當地群眾採購和籌借。
紅軍在沿途會有一定的採購行為,紅軍採取的是公平買賣。
紅軍還考慮到蘇區貨幣在其他地方並不流通, 為了不使當地群眾的利益受到損失 , “為著改善紅軍與居民的關係,已決定每到一處,以師為單位,由供給機關設臨時兌換成,專門兌換居民手中的蘇維埃國幣”。
如果沒有條件設立兌換處的,紅軍戰士禁止用蘇區貨幣,必須採用當地流通的的貨幣。
遇到情況緊急之時,紅軍則會留下錢物或字據向群眾購買或是商借。紅軍還專門就此作出過統一的規定。
1935年7月,紅軍途經松潘恰逢各地收割季節,此時部隊也缺糧嚴重。
紅軍下發了一系列籌糧通知,明確規定紅軍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去收割當地人的麥子,而且規定必須先收割土司頭人的,實在不行才能收割普通人的麥子。
而且收割普通人的麥子之後,必須將所收數量和原因寫於木牌之上,插在田中,當地老百姓可以持木牌向紅軍收回款項。
漫漫長征路,紅軍將士正是依靠上述種種方法,嚴格遵守群眾紀律,最終完成了長征這一偉大的壯舉。
而紅軍將士嚴明的紀律更是為紅軍在沿途做了最好的宣傳,向更多的群眾宣傳了革命理想,在更廣闊的地區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正如偉人所說的那樣: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本文參考資料
中央紅軍長征前的軍事經濟準備
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的軍事經濟工作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
紅軍長征的經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