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晶片荒、全球格局等一系列事件,讓眼下的2021年汽車市場,愈發看不清。
車輛的終端成交價格在不斷上漲,甚至於出現了去年買的車今年賣出去還能小賺一筆這種反常規案例;車輛的提車週期在不斷變長,很多熱門車下定之後的提車週期已經到了1個月以上,甚至於豪華品牌有半年提車的案例;還有,很多品牌甚至玩起了加價提車的4S店終端叢集操作。說句實話,對於很多汽車消費者來說,當下的買車環境是要比此前更惡劣的。
而隨著很多車企照例在時間點上釋出自己的財報資訊、銷量資訊等,我們還能發現一個同質現象“全球疫情+晶片荒的雙重影響下,頗多車企的銷量數字在下滑,但利潤卻大多都在增長”。
從一份份報告和數字的背後,我們試圖透過剖析,找到之中的反差,答案是什麼。
賣車漲價導致?從豪華品牌的差異看,不是
先來看目前比較清晰的大牌(頭部)車企,它們的相應經營表現,初步給到一個相關結論。
豪華車品牌裡,目前的共性是,德系三大呈現了基本相同的趨勢,上半年銷量同比上漲,利潤上漲:
戴姆勒,Q3淨利潤25.73億歐元,增19%,銷量下降30%,上半年淨利潤75.16億歐元,銷量118.2萬輛,增長25.1%;
BMW寶馬,尚未公佈Q3業績,上半年淨利潤76.23億歐元,銷量133.9萬輛,增長39.1%;
奧迪,尚未公佈Q3業績,上半年淨利潤31.13億歐元,銷量98.1萬輛,增長38.8%;
傳統意義上的合資(主打民用的)品牌:
大眾汽車,它的單品牌Q3相關資料並未出爐,不過從大眾集團的Q3表述中能夠找到相關端倪,大眾集團Q3的營業利潤為27.98億歐元,同比降12.1%,而銷量方面,整個集團同比下滑了24%(近四成),數字為197萬輛;
豐田汽車,它的單品牌Q3相關資料也未出爐,隨著Q3不斷宣佈停產/減產的訊息,預計交付數字也會下降,不過和其他頭部企業的上半年一樣,它的銷量和利潤數字都實現了增長。目前,對於豐田汽車唯一的疑問是,它的Q3利潤會否繼續保持一直以來的高水準,比如達到同級別的高水準;
通用汽車,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GMC等品牌組合之後,結果並不夠理想。其Q3淨利潤24.2億美元(2020年同期為40.45億美元),同時現金流方面今年Q3為43.85億美元(去年同期為91.22億美元),上述的一切意味著,它的Q3市場表現要低於市場主流水準;
再者,則是中國品牌的相應表現:
吉利,尚未釋出Q3相關業績,其上半年利潤為24.09億元,銷量63萬輛,上漲約19%;
長城汽車,Q3淨利潤14.16億元,2021年至今利潤49.45億元,同比增長91.13%接近翻倍,而在銷量數字方面,根據其公佈的1-9月88.4萬輛,與上半年的61.8萬輛,可計算出Q3為26.6萬輛左右,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Q3全球晶片荒的衝擊,較上半年的單季40萬臺左右,有所下滑;
比亞迪,Q3利潤12.70億元,有同比下降27.5%左右的幅度,銷量部分,比亞迪1-9月45.27萬輛,增長68.32%。
從上述的頭部企業相關財報/銷量資料,能看到很多趨同點,同時還能發現很多不同。趨同點在於,幾乎誰都沒能逃過第三季度中,全球性的晶片荒+疫情的組合衝擊,包括一直以來被認為上下游配套體系優勢明顯的豐田,也包括疫情得到控制的相關中國品牌。
趨同點還在於,今年上半年,基本上所有的頭部企業衝勁都非常猛,在銷量和利潤方面都拿到了更好的表現,這也直接分攤了如今後半年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而不同點則在於,頭部的豪華車品牌,透過自身差異化的運作,實現了銷量數字下降,利潤卻反向提升的操作,比如戴姆勒的逆勢漲19%,以及接下來銷量相應最高的BMW寶馬也可能帶來這樣的成績單。
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如今的市場行為基本均處於回收終端優惠、產量相對下滑的局面,而相同情況下卻有較明顯的利潤反差,這是賣車漲價和企業利潤增加之中的前提條件之一。
企業對消費者的思路,或許是匹配答案
另外,在分析過財報利潤和銷量數字之後,並結合此前所釋出的各車企相關資訊,我們還能找到此間各大車企應對疫情+晶片荒比較不同的幾件事。
首先是,中國汽車品牌因為有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先天優勢,相關的上下游體系龐大且相對較完備,加之自身對於晶片層面的準備也較專注。最終,頭部企業實際上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反而在銷量和增收層面都做到了更好,利潤部分的波動,比較多的因為全球相應原材料上漲等原因。如,新能源汽車領域目前面臨的電池荒可能性、電池成本上漲等。
其次,在全球汽車品牌中,解決思路也有比較大的差異,即便是同屬德系車,也產生了明顯的區分。大眾集團,將更多的相關製造資源主要投入高利潤車型,如SUV、有補貼的新能源汽車等,謀求以高利潤車型的售出,提升其經營質量與穩定性。賓士/寶馬的選擇思路與之有比較大的本質差異,它並不單獨押寶高利潤車型,而是將製造資源按市場需求,優先供給消費需求更大的車型。解讀這之中的思路差異,“大眾更多想透過自身的強品牌效應來帶動市場”,而賓士/寶馬的方式是“消費需求來決定市場”。
一定程度上,這才是Q3利潤實現增長的主因,透過自身的有效搭配完成合理的利潤/消費需求融合,比如戴姆勒比較明顯的讓主銷車型實現了數字上的基本穩定,並同時增加了AMG、邁巴赫這種高價值品牌車型的份額。
至於車輛銷售漲價的話題,本質上和汽車企業的營收/利潤,關係不大。
因為,上述一系列頭部車企並非是如今流行的直銷模式,或者說直銷模式在其各自體系中目前尚屬試水階段。依託於4S店體系、承銷商體系,依然是根本。
終端價格回漲以及敏感的“加價”話題,最大的受益體系既是4S店體系和承銷商體系。在原本的大數量級之下,其為了追求數字/考核達標/現金流等,可以給出價格方面的鬆動去迎合數字。而在當今的小數量級下,這並不好維繫,所以也就有了價格回收等最直觀的表現,畢竟是要保持正常運轉,挺過眼前的冰期,待迴歸正常後再謀求新的利潤。
寫在最後:
接下來的市場預期,目前的主流企業之間判斷也有所差異,較多企業認為2022年將有所好轉,而少部分企業則認為這一時間點該放在2023年,因為目前全球在疫情之下充滿較多的不確定性。
不過,並不能盲目的下“現在也許不是買車好時機”的結論,因為在市場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國品牌的相關產能受影響較小/終端價格回收也較小,以及在豪華車品牌中,除了少數選擇加價銷售的品牌之外,更多的品牌實際上在終端優惠上較2021年前半年所有放開,只是相對2020年時有所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