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安全性,將超越人類10倍?
9月17日,在海南舉辦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馬斯克透過影片發言表示:未來的自動駕駛可以透過視覺神經網路實現,並且比普通人駕駛有10倍以上的安全性。
自動駕駛作為智慧汽車的一大看點,經常被大肆宣傳,包括特斯拉、華為、小鵬、百度等公司都在佈局。
但它的安全性當前還是個謎,今年以來特斯拉、蔚來等車企的駕駛系統相繼發生致死事故。
8月蔚來致死事故發生後,自動駕駛一詞在國內變得高度敏感,蔚來、小鵬等車企都將宣傳改為智慧輔助駕駛系統。
自動駕駛為何被視為超級風口,其安全性真的可靠嗎?
壹
2020年以來,隨著特斯拉、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企市值飆漲,整個行業陷入狂熱。
我們看到蘋果在找傳統車企合作造車,上汽和阿里合作造車、百度和吉利合作造車、小米官宣自己造車,華為則和北汽、長安合作造車。
接連不斷的跨界,再加上蔚來、小鵬、理想、威馬等新勢力,中國新能源車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盛況,自動駕駛也隨之站上風口。
新能源之戰是中國的國運之戰,光伏發電—特高壓輸電—電動車用電這個能源閉環未來一定會蓬勃發展。
所以汽車電動化是確定無疑的,但智慧化並沒那麼緊迫,這意味著包括自動駕駛、智慧座艙、智慧網聯在內的功能目前並非剛需。
車企對此大吹特吹,我們認為更多是為多元化盈利考慮。為啥這麼說?因為造車真的不賺錢。
隨著全球汽車市場增速放緩,加上競爭加劇,汽車業已進入低利潤時代。以2019年為例,全球最大汽車巨頭“豐田”的毛利率為18%,中國汽車一哥“上汽集團”的毛利率為12%。
相比之下,茅臺毛利率為90%,騰訊毛利率為44%,即便做晶片代工的中芯國際毛利率也有20.8%。
進入新能源車時代,車企們終於有了翻身機會,那就是智慧汽車。
智慧汽車這個概念是隨電動車興起的,過去10年全球電動車技術不斷成熟,並催生了寧德時代、LG化學這樣的世界級動力電池巨頭。
隨著電動車的安全性、續航步入正規,這個市場才算真正爆發。這兩年電動車銷量高速增長,從城市走向農村大規模展開指日可待。
這時智慧汽車概念精準起飛,在大家預想中,智慧汽車未來可以演變為智慧手機一樣的終端裝置,也去賺軟體、生態的高利潤。
彼時,汽車行業整體的估值體系將發生深層鉅變,再也不是低利潤的製造業。華為曾總結過:未來每輛汽車都是一個裝在車輪上的移動資料中心。
馬斯克天天給自動駕駛站臺,就是因為特斯拉是智慧汽車概念的核心受益者。
特斯拉生態類似蘋果公司模式,硬體、軟體通吃,它表面在降價賣車,其實最終目標是賣自動駕駛服務,賺整個生態的錢。
特斯拉FSD完全自動駕駛售價1萬美元,7月17日增加了每月付199美元訂閱套餐的選擇。這讓賣車不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持續收費,為特斯拉帶去穩定現金流收入。
有業內分析師認為,10年後如果有80%的特斯拉使用者訂閱了FSD服務,那每年將為特斯拉帶來1000億美元營業利潤,僅軟體這一項的市場價值就達到8500億美元,超越特斯拉現有的7500億美元市值。
所以智慧汽車核心是車企要讓自己的產品獲得更高溢價,賺更輕鬆的錢。為此,車企們在宣傳自動駕駛等智慧汽車概念時顯得非常激進,動不動就是決戰未來,星辰大海.....
必須要指出的是,汽車智慧化、網聯化是大勢所趨,但需要一步一步實現。當前技術水平下,智慧汽車體驗與宣傳的還有很大差距。
貳
智慧汽車包括自動駕駛、智慧座艙、智慧網聯等功能,要實現這些需要主控晶片、AI晶片、作業系統、演算法、資訊保安等軟硬體支撐,技術極其複雜。
以自動駕駛為例,目前有兩大技術路線,一是特斯拉代表的視覺識別路線,二是華為代表的鐳射雷達路線。
視覺識別,就是給汽車安裝大量攝像頭識別周邊物體,然後將資料新增至神經網路進行計算,從而引導汽車自動規避障礙,實現無人自動駕駛。
鐳射雷達,則透過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感測器、攝像頭等多層技術融合完成對周圍環境感知。
馬斯克堅定認為自動駕駛可以完全透過視覺識別來實現,因為人就是生物意義上的視覺神經網路駕駛的,所以計算機也一定可以。
其實這兩各有優劣,視覺識別價格相對便宜大家更容易接受,但缺點明顯,比如攝像頭容易受光線和惡劣天氣影響,造成精度、準確度不佳。
鐳射雷達採集到的資料更精準,但價格較貴。比如北汽和華為合作的極狐阿爾法S,這款車有兩個版本,普通版售價25.19—34.49萬元,華為HI版售價38.89—42.99萬元。
也就是說,搭載華為自動駕駛、鴻蒙座艙的版本足足貴了13.7萬元,位元斯拉FSD自動駕駛系統貴了1倍。
但不論視覺識別還是鐳射雷達,目前的自動駕駛系統遇到複雜路況還是不能完美解決,頂多算是高階輔助駕駛系統。
至於馬斯克所說的安全性比人類高10倍,顯得尤為激進,連自動駕駛都沒做到,何談10倍安全性?
以前很多車企也和馬斯克一樣,只顧吹捧概念,沒給消費者解釋清楚自家駕駛系統的真實水平,引發很多困擾,甚至事故。
8月蔚來致死事故後,工信部發布《工業和資訊化部關於加強智慧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的意見》,對汽車智慧化功能加強管理。
受此影響,車企也不敢宣傳自動駕駛了,統一改成智慧輔助駕駛系統。
多年後,市場對智慧汽車的所有設想終將落地,汽車也可能成為手機之後的新一代流量入口。
但在此之前,對待智慧汽車還是要多一份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