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陣秋風襲來,氣溫逐漸下降秋高氣爽,同時容易感受涼燥。中醫認為,燥邪損傷人的肺氣導致人體內的陰液津液耗散。所以,在秋季,許多人容易出現面板乾燥瘙癢、口鼻乾燥、聲音沙啞、乾咳、便秘等不適。
《素問·髒氣法時論》中記載:“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所以秋分的飲食建議是:少吃辛辣,多食酸味和含甘潤功效的食物。
因此,廣東省第二中院針灸康復科主任中醫師範德輝建議,在家中親手為家人熬製一碗酸梅湯,不單是解油膩、助消化的好幫手,在秋季更有助人體清熱斂陽,甘潤生津的好飲品。
其實,烏梅是一味應用廣泛的藥食同源中藥,除了口味宜人、營養豐富,它的功效不容小覷。烏梅是梅子的乾燥近成熟果實,經低溫烘乾後變成黑色。以個大、肉厚、核小、外皮烏黑、不破裂露核、柔潤、味極酸者為佳。
產地:主產於四川、浙江、福建、廣東、湖南、貴州等地。
性味歸經:酸、澀,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效主治: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生津止渴,安蛔止痛,收斂止血。常用於治療肺虛久咳、久洩久痢、虛熱消渴、蛔厥腹痛。
黃帝內經指導的飲食原則中,入秋後的“少辛多酸”是相對的,
適當吃酸有兩個原因:
一是肺氣太盛,肺金就會克傷肝木,所以要適當吃酸養肝木;
二是秋主收,而酸甘斂陰,這意味著,要斂陰,不僅要有酸,重點是還要有甘味;
所以酸梅湯中的甘草、冰糖不可或缺。
過度出汗容易傷津耗氣;出現睏倦乏力、神疲倦怠、精力不足、口乾舌燥、心煩氣躁、潮熱等不適;烏梅與湯中的甘草、冰糖相合,酸甘化陰,生津止渴,收斂元氣;喝一點酸梅湯,能益氣養陰生津,退虛熱,清熱除煩。酸梅湯裡的山楂、陳皮、甘草健脾化溼,開胃消食。
喝一碗酸梅湯,酸香開胃,能健脾醒胃,促進我們脾胃的運化。
自制酸梅湯
酸梅湯是傳統的消暑飲料和秋季湯飲,製作以烏梅為主料,搭配山楂、甘草、陳皮,四味中藥加水煮制而成。
主料:烏梅40g、山楂15g、甘草3g、陳皮5g
輔料:冰糖100g(根據個人口味調節用量)
做法:
將材料置入水中充分浸泡,浸泡後放入鍋中,加水,用大火煮。水沸後,轉文火,繼續熬煮;出鍋前,放些冰糖塊熬至融化,酸梅湯便做好了。
在煎煮時應避免使用鐵鍋、鋁鍋,最好選用砂鍋或搪瓷鍋,值得注意的是,正宗酸梅湯一定是用冰糖熬製而成,在調整整體口味的同時也起到了藥用作用。
溫馨提示
烏梅雖好,卻不宜貪多久食。過量食用可引起反胃、嘔吐、牙痛等不良反應;
感冒發熱,咳嗽痰多,胸悶,菌痢、腸炎初期,婦女月經期及孕婦產前產後忌食烏梅,以免出現斂邪,閉門留寇的情況。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李朝
圖/視覺中國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