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回想到一個病例。幾年前秋天的一個下午,隔壁的房大夫介紹一位中年女性患者過來,據患者說懷疑診斷為乾燥綜合徵,自訴在兩個三甲醫院,沒能明確診斷,中午又去了某個中醫門診開了一大袋子補氣補血的中藥。
當時患者下車,就是看到醫院想再順路看看,刻下症狀:某女,40歲,口乾口渴3-4年,舌淡幹,平素脈細數。細問發病過程,3-4年前開始在自家小工地做飯,天天用煤氣灶,開始出現口乾,口渴,平素胃口一般,飯量不多,大便可。口乾口渴,逐年加重,雖然多處就診,中西醫都治療過,未能改善。當時以口乾口渴為辯證要點,診斷為:陽明病。記得原文是:“陽明病,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處方:知母30克,石膏50克,炙甘草20克,山藥30克,人參5克。(泡藥時放一把大米)。三劑。囑患者先喝三天,再複診。因為看病仔細、溝通順暢,患者決定先吃一段時間我開的藥。今天剛開的30天中藥,先不喝了。三天後複診,一直說好多了,好多了,不太乾了,也不太渴了,見效真快,見效真快,味道還挺好喝的。前後四診,十二劑湯藥,幾年的困擾解決了。
白虎為西方金神,色白,陰性。石膏為白色,其性寒,體重而降,屬陰。成無己《傷寒明理論》中雲:“白虎,西方金神也……夏熱秋涼,暑暍之氣,得秋而止,秋之令日處暑,是湯以白虎名之,謂能止熱也。” 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熱作用迅速,就像秋季涼爽乾燥的氣息降臨大地一樣,一掃炎暑溼熱之氣。白虎加人參湯,益氣生津之力更強。
白虎加人參湯原文如下:《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1980年版廣西人民出版社
陽明病,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碎 甘草二兩 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太陽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大煩渴,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當發汗,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