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九胃病的說法自古有之,但是古代沒有先進的科技,不像現在我們若是胃部出現啥問題,只要在胃鏡下那是一覽無遺。我們的老祖宗們如果胃部出現問題,是怎麼辦的呢?
古人對胃的看法
古人對胃那可是相當重視,這一點我們從“胃”字的寫法便一目瞭然!
上田下肉月,肉身承受五穀之土,這是古人把胃比作身體的農田!超讚啊,還能再形象一些麼?
古人對胃部的認知也是相當準確,我們經常說五臟六腑。所謂“五臟”,即指心、肝、脾、肺、腎;“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胃,屬腑,又稱胃脘,其主要生理功能為以下2方面:
(1) 主受納、腐熟水谷:這話是說胃部能夠容納並把食物初步消化為食糜,繼續給古人點贊!
(2) 主通降、以降為和:藏象學說,以脾升胃降來概括機體。說的是胃部消化的食物到達小腸之後到大腸,最終由大腸轉化糟粕。胃的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通降不僅會影響食慾,而且濁氣在上會發生口臭,脘腹悶脹以及大便秘結等。
古人的養胃原則
古人已經對胃部有這麼深刻的認知了,那麼他們的養胃秘法是什麼呢?
古人養胃秘法1:飲食以時
這個觀點是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的,是說飲食必須要定時,要有規律。注意這裡的規律不單單是一日三餐準時吃飯,更重要的是飲食規律與胃酸分泌的規律相符,這樣就避免了胃酸對胃黏膜的侵蝕,減少胃病的發生。
古人養胃秘法2:飢飽要適度
大家都知道北宋大家蘇東坡的眾多成就中有一項是著名的美食家,在面對美食的時候他經常是"已飢方食,未飽先止"。這是告訴我們,再好吃的東西,都不要吃得過飽,和我們現在倡導的七八分飽不謀而合哦!
古人養胃秘法3:食物要溫度適中,細嚼慢嚥
華佗在《食論》中提到的口化(宜細嚼)就是告訴我們吃東西要細嚼慢嚥,這樣胃部負擔小才好消化。而食物的溫度也很重要,太燙太冷吃了都不舒服,這一不舒服了,多半是傷了脾胃。
感嘆古人是如此智慧,跟著他們來養胃,準沒錯!
而和古代不同的是,現在的我們可以享受醫學的發展、科技的變革帶來的更好的醫療條件,胃不舒服了,醫生可以透過胃鏡直觀的看到我們胃部的情況,近些年來,更是有像安翰磁控膠囊胃鏡這樣,不插管不麻醉,隨水吞服一顆小膠囊,躺在檢查床上就完成的高科技胃鏡方式。
現代比起古代有更高科技的胃部檢查方式幫我們解決難題,給我們的胃多增添了一份保障。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