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黃心怡)訊,9月17日下午五時,伴隨著騰訊“關於《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調整的宣告的釋出”,使用者終於能夠在最新版微信中訪問淘寶、抖音等外部連結了。
不過目前,訪問外鏈還僅限於一對一的微信聊天場景。對於群連結,微信方面表示,因涉及廣大接收方使用者,將繼續開發功能便於使用者自主個性化選擇。
這一切的改變,源於工信部2021年7月啟動的網際網路行業專項整治行動。遮蔽網址連結,被列入重點整治的問題之一。9月17日,正是工信部對解除外部網址連結遮蔽的最後限期。而對於最新進展,截至發稿,阿里、位元組等方面均未回應《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
雖然整治行動涉及所有的網際網路企業,但微信作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儼然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互聯互通剛剛邁出第一步
《科創板日報》記者經測試發現,雖然淘寶、抖音等連結可以在微信中開啟,依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導致使用並不便利。
首先,淘寶連結無法直接開啟,會先跳出提示資訊,需使用者點選後才能繼續訪問。其次,連結開啟後,並沒有出現轉發按鈕,這使得使用者實際並不能把淘寶商品直接給分享好友,而是隻能傳送長串的網址。
相比之下,拼多多的連結可直接在微信中開啟,期間無任何相關提示,而且還能在微信內直接一鍵轉發。
與此同時,淘寶APP內把商品分享至微信,依然是以複製淘口令的方式。
一位IT技術人員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要實現在微信中轉發,淘寶需要能呼叫微信介面。“目前存在兩種可能,微信沒開放給淘寶,或者淘寶還沒做相關功能。”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旭認為:“騰訊微信雖然調整了使用者訪問外鏈的許可權,但沒有開放給競爭對手API介面,所以抖音和淘寶、釘釘、飛書等APP,都無法像騰訊自家APP或者其投資的快手、拼多多那樣,把資訊一鍵分享給微信好友,只能手動貼上連結或者口令。”
根據騰訊9月17日的宣告,微信將依據相關法律要求,經監管部門審批,以安全為底線來推進“分階段、分步驟”的互聯互通方案。目前的“一對一”訪問外部連結,屬於第一階段的舉措。
在宣告末尾,微信表示將積極配合其他網際網路平臺共同落實本次指導意見,探討在其他平臺上順暢使用微信服務的技術可能性,實現進一步的互聯互通。
劉旭認為:“不排除騰訊是希望和其他網際網路企業透過談判實現對等開放,例如,在向淘寶、天貓、釘釘、飛書和抖音開放API介面時,也要求對方允許使用者分享微信連結或名片,允許接入微信支付。”
值得一提是,在微信宣告的精選留言中,“可以把微訊號和微信連結,放在抖音和淘寶裡面嗎?”“抖音什麼時候可以訪問公眾號文章”等內容,位於評論列表的點贊前列。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潤喜認為:“工信部出臺相關要求以後,騰訊率先做出回應,啟動互聯互通措施落地,體現了騰訊的社會責任擔當。當然,光有騰訊一家企業是不夠的,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的企業對此要求做出積極的回應。"
著名網際網路學者、DCCI網際網路資料研究中心創始人胡延平則表示:“解除網址連結遮蔽只是解決互聯互通問題邁出的第一步,後面的路還很長,在即時通訊以外,還有電商購物、遊戲娛樂、新聞資訊、生活服務、線上影片等主要網際網路垂直領域在內的諸多應用服務,其評論區、留言板、論壇、使用者資訊、賬戶簡介等存在連結遮蔽或不允許使用者新增連結資訊、新增通訊方式的情況,一樣需要解決互聯互通問題。”
被各方App割據的移動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曾被認為是“開放、相容”的代名詞,不過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網際網路生態卻開始走向“封閉和壟斷”。
一個又一個的移動App,像是一座座相互沒有建立通道的堡壘。各個網際網路巨頭都努力把流量留在自己的地盤,使得整個網際網路生態呈現越來越封閉的狀態。
曾潤喜指出:“App已經成為網民的生產和生活場所。然而,平臺間的相互遮蔽和封禁,提高了使用者的資訊交易成本。每個App也似乎擁有了自己的獨立王國,讓‘互聯互通’這一網際網路的基本屬性淪為空談。”
在移動網際網路剛興起的時代,曾有一波關於HTML5與傳統App的討論。當時,有觀點認為,在HTML5標準的支援下,網頁端可以直接執行類似於傳統App的互動功能,不但免去安裝App的繁瑣步驟,還打通了系統平臺的限制,未來或有望取代傳統App。
然而事實證明,傳統App依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王者。各家網際網路企業幾乎都不再維護網頁端內容,而是透過各種方式,讓使用者下載App端來聚集流量。
一位市場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技術只是工具。雖然H5有便利性,但誰願意給被人做嫁衣呢?瀏覽器網頁做不到App那樣的獨佔性,也沒法讓使用者產生依賴。而且,移動端容易聚合私域流量,可以迅速孵化生態。像小程式就藉助微信的生態迅速壯大。”
他指出:“如果沒有封閉的微信生態圈作為壁壘,那麼微信小程式也會面臨H5的競爭。其實很多企業的微信小程式,完全可以做成H5連結,在各個平臺通用,降低開發成本。”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封閉的主要原因是傳統市場競爭。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各大網際網路企業維護自身的利益,透過全生態的產業鏈佈局,想要將使用者流量攬入自己生態當中。當前網際網路企業爭奪的不是使用者的金錢,而是使用者的時間。所以,即使是不同業務,不同生態的網際網路企業,也會有競爭,透過爭奪使用者注意力、時間,增強使用者粘性,然後在流量達到一定量級的時候,透過多業務實現流量變現。”
真正的互聯互通有多遠?
有網友評論:“如果不開放,那就不是網際網路,而是獨聯網。”網際網路的初衷是資訊共享,讓整個世界連線起來。如今各方巨頭割據的現狀,顯然違背了“互聯”初衷。
一位分析人士認為,在各種推薦演算法盛行的移動網際網路App時代,使用者不再是主動尋找資訊,而是變成了被“餵養”,很容易被演算法操控、失去了思考能力,只能看見自己想看見的。
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在其著作《資訊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提出了"資訊繭房"之說,指的是在網路社會的資訊傳播中,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訊息領域。這樣的結果是,人們反而變得更加閉塞和極端,人與人之間的包容性變得越來越差。
隨著監管政策的落地,網際網路被App割據為資訊孤島的現狀,相信將有所改觀。而互聯互通的生態,不僅將會帶來新的市場紅利,也會產生新的社會價值。
胡延平認為:“2010年前後是網際網路開放1.0,2020年前後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驅動的網際網路開放2.0,實際上已經開始。當開放紅利大於圍牆紅利,開放將成為產業企業自發行為,而眼前的開放效應,既有助於中小微不困在流量之中,能夠在私域和公域之間自如穿梭,也有助於大節點大平臺再一次張開每一個毛孔,再一次和哺育它的大生態進行資訊能量的充分交換,關係重構是這個過程的應有之義,彼此的重新適配自熱而然。不明白的各執一端不忿,明白的張開雙臂擁抱。”
當然,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充分考慮資料安全、垃圾資訊治理等問題。
知名網際網路學者、DCCI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表示:“在強力監管下,網際網路不互聯看上去即將成為歷史。但希望的是,能在確保資訊保安的前提下,而不是為了互聯互通而互聯互通,開放也不代表隨意能被劫持流量。”
盤和林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 “一部分使用者也存在生態封閉的需求。這是處於一種安全考慮,網際網路有找到陌生人的需求,也有不被人找到的需求。所以封閉生態也存在市場需求層面的原因。 ”
他認為,“國家監管在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間做選擇題。促進生態開放提高使用者便利性,這可以改善當前各個網際網路平臺間無必要的封閉,但是國家政策依然想要保持網際網路企業之間的競爭,互聯互通將是以提供便利化為主要目標,以安全性為底線,掌握合理度,分步實現互聯互通。”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灣區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博士則指出:“有待於法律和制度層面針對性地加快明確資料確權、共創共享、資料安全等相關配套機制,在遵循法治精神與商業邏輯的基礎上穩妥推進互聯互通,讓平臺之間以及各個相關利益主體實現更大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