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體溫高於37.2攝氏度時,就是發燒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退燒降溫,但也有很多為人熟知的做法其實是不合理的,看看你有沒有“掉坑”吧。
捂汗式退燒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發燒時要蓋上厚厚的被子,把汗捂出來就會好了。這種做法不能說完全是錯的,但也不全對,因為不是什麼情況下發燒都要捂著。
在發燒的早期,體溫正在上升,患者往往會感覺全身發冷、手腳冰涼。這時應該多穿些衣物或是蓋上被子來幫助保暖,以保持溫暖舒適為主,也不需要刻意讓患者出大量的汗。
隨著體溫穩定下來,患者就不再明顯覺得冷了。等到開始退燒的時候,患者甚至還有可能覺得全身燥熱。這時候如果還捂著,熱量反而無法很好地從人體當中散出去。對於小寶寶來說,發燒盲目“捂汗”甚至可能引起捂熱綜合徵,體溫持續升高,可能造成全身多處器官受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總結起來也就是:冷了加衣(或被子),熱了減衣,感覺舒服就行。
用酒精給寶寶物理降溫
用酒精棉球擦拭身體可以幫助退燒,這是利用蒸發吸熱的原理來降低體溫。但是,這種方式堅決不能用在寶寶身上。這是因為,在擦拭的過程中一部分酒精會進入到寶寶體內,嬰幼兒的肝臟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很可能因此出現酒精中毒。酒精還很容易刺激到嬰幼兒嬌嫩的面板,引起不適。如果吃了頭孢類消炎藥,那麼酒精還有可能與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危害健康。
發燒的時候不是一定要使用酒精擦身,可以透過溫水擦身、冷毛巾敷額頭等方式進行物理降溫。
發燒就吃退燒藥、消炎藥
有些人一發現體溫升高就吃退燒藥,這是不正確的。發燒是人體免疫系統對體內的病原體“全面宣戰”的訊號,體溫升高時免疫系統也更加活躍,可見生病時發燒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考慮到持續高溫也會給健康帶來危害,體溫達到38.5攝氏度及以上時應該使用退燒藥。如果是嬰幼兒已經出現過高熱驚厥,那麼體溫38攝氏度以上時就可以使用退燒藥。
常用退燒藥有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使用退燒藥應該遵循說明書或者醫生的要求,有些人用藥以後沒有退燒就自行加量,這是不可取的。退燒藥不能過量使用,否則有可能會帶來肝腎損傷、消化道出血等嚴重後果。
還有的人遇到發燒就吃消炎藥,如阿莫西林、阿奇黴素、頭孢類藥物等,這也是錯誤的。這些“消炎藥”實際上是對抗細菌感染的抗生素,但發燒不一定是細菌感染導致的,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環境溫度過高等都能導致發燒,對於後面幾種情況,亂吃消炎藥不僅可能帶來副作用,還有可能導致抗生素耐藥。
切記,使用抗生素類藥物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發燒時正確的做法是:保持環境溫度適宜,可以物理降溫,適當多喝水,必要時應用退燒藥物,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引起發燒的原因進行進一步處理。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