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常結巴,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故事是《一傅眾咻》。
一傅眾咻的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原義是一個人教導,眾人吵鬧干擾;比喻不能有什麼成就。
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畢生致力於宣揚“仁政”、“王道”,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這一年,宋國的國君聲稱施行仁政,孟子就不辭辛勞,來到宋國。
在宋都彭城(今徐州)耽了一陣之後,孟子看出宋王偃並無多大作為,左右賢臣不多,無德無能之輩卻不少。他很感失望,不想在此久留,打算去別國遊歷。
宋王偃命大臣戴不勝去挽留孟子。戴不勝對孟子說:“我有個朋友名叫薛居州,是位出名的好人,我把他引薦在國君身邊,讓他從好的方面去影響國君。這樣,宋國還是很有發展前途的。”
孟子微微一笑:“你想讓你的國君學好嗎?我明白告訴你——噢不,還是先給你講個故事:有位楚國大夫,一心希望他的兒子學會講齊國話,特地請了個齊國人來當教師。
“可是,他的兒子學來學去,總是不會講齊國話。這可把做老子的氣壞了。
“他不問情由,天天給兒子一頓鞭打,逼他講齊國話。兒子吃盡苦頭,還是不行。
“後來,楚大夫終於弄明白,兒子雖然有個齊國人在教著,可週圍有許多楚國人在打擾(‘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學的是齊語,日常接觸、使用的全是楚語,那怎麼學得好呢!
“於是,他乾脆請那位齊國人帶上他的兒子,在齊在淄的鬧市上住下來,一連住了幾年。
“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的兒子就學得了一口流利的齊語。因為日常接觸到的都是齊國人,縱使硬逼他只許講楚語,他也辦不到。”
講完這個故事,孟子給戴不勝指出:“你說薛居州是好人,讓他留在國君身邊。如果原先在國君身邊的個個都是好人,那麼即使沒有這位薛居州,國君又能同誰幹出壞事來呢?
“反之,如果原先在國君身邊的個個都不是好人,那麼即使有這位薛居州也不頂事,國君又能同誰幹出好事來呢?一個薛居州,能把宋王怎麼樣!”
孟子十分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看清“一傅眾咻”不能有所成就的必然性,婉言謝絕了戴不勝的好意挽留。
戴不勝辭歸覆命。宋王偃見孟子去意已決,便不再勉強,吩咐準備兼金七十鎰,作為贈禮。(古時所謂“金”,並非今日的黃金,一般是指銅;“兼金”就是鑄錢用的銅合金,一鎰等於二十兩。)
孟子遠行在即,很需要有一筆盤費,便接受了七十鎰禮金,離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