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 攝影報道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的八仙山為這句話添上了生動的註腳。八仙坐化、三教共頂、世界第一立佛……一個又一個的神秘標籤,讓這座海拔800餘米的山峰遠近聞名,成為無數人神往的秘境。
9月中旬,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推出“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系列報道,尋訪四川、重慶兩地的石窟石刻等古蹟,挖掘這些名勝背後的“秘境”故事。10月中旬,封面新聞記者便來到八仙山,探訪這片崇山峻嶺間的“秘境”。
道八仙坐化,儒釋道並重
為宗教演變研究提供實物資料
沿龍華古鎮向西,步行約10分鐘便可來到八仙山。拾階而上,在層巒疊翠間,幽林小道旁,不時可見一些小型的神佛雕塑,似佛陀,又有點怪異,類比精怪,又太過慈祥,縱使是當地寺廟修行的老師傅,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八仙山有太多的神話傳說,單以山名而言,便傳是因八仙坐化而得名。”據龍華鎮文化幹事陳長春介紹,八仙坐化一說是因為八仙山由八個密集山峰組成。
“傳說,一日鐵柺李、呂洞賓、藍采和等道教八仙雲遊至此,發現此地山清水秀,風景十分美麗,於是降落雲頭,賞景論道。當八仙起身離去時,此地便顯出了八個山峰,於是稱為八仙山。”據陳長春介紹,八仙山全景需要在山對面,才能完全看完。
隨著介紹,登上1716級石梯,穿過一座古樸的石門,便來到有著三教共頂美譽的丹霞洞。據介紹,丹霞洞全稱丹霞洞石窟群,共分四窟,建於清代,供奉著儒釋道三教聖人和神佛。
“丹霞洞是一處典型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宗教場所,為研究我國宗教演變提供了很好的實物資料。”在陳長春的介紹下,記者看到一號窟上懸牌匾“玉皇洞”,內供多尊道教神像,洞旁有瀑布,石壁上“泉”字若隱若現。據悉,該石刻本為“沁泉”二字,但因年代久遠,沁字已風化。
二號石窟則是丹霞主洞,上刻楷書“丹霞洞”三字,洞室分四間:“燃燈洞”“關聖洞”“三清洞”“三聖洞”,洞內卷匾橫置,楹聯飛金。匾文書體既有篆、隸,也有行、楷等。根據匾文落款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作品為道光辛丑年,翰林院出身知敘州府事張日晸、屏山知事順天文安進士陳錕、國學周天成、文生徐以東四人所書。“均有較厚功底,尤以翰林張日晸、知縣陳錕二人書法遒勁挺拔。”陳長春說。
三號石窟屬於未完工工程,無匾額,位於二號石窟左側,中間相隔一干溝。石窟有二石室,二石室之間石壁上隱約可見行楷“慈雲巖”三字。據介紹,二石室其一是“三霄洞”,其二是“長生祠”。
四號石窟在石門之外,中為山埂所隔,同鑿在東崖赤壁,位置與三號石窟平行,共五室。“四號石窟內分水池、廁所、住所等,所以據我們考證,四號石窟是道人的住所。”陳長春介紹道。
“丹霞洞遠近聞名,由於儒釋道三教佛陀、聖人都有供奉,所以前來朝聖的香客很多。”隨著陳長春介紹,記者看到洞前一顆許願樹上已經掛滿了紅綢,上面寫著無數美好的祝願。
有披肩無袈裟且雙手戴手鐲
世界第一立佛身世仍然是迷
丹霞洞左側丹崖絕壁之上便是世界第一立佛——八仙山大佛,相較於丹霞洞的禪音縈繞,大佛更顯莊嚴肅穆。
大佛高32米,肩寬10米、頭長8米,耳長3.2米,頭盤螺髻,身批通肩大衫,左手當胸,右手下垂,背南面北,俯瞰龍華古鎮,被《中國大百科全書》列入世界十大佛像。2001年阿富汗巴米揚兩尊高53米和35米的站立佛像被摧毀後,八仙山大佛便成為了世界第一石刻立佛。
與大佛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陳長春,對大佛仍有諸多困惑。“首先,大佛的建造年代至今無碑記史料可查。”陳長春說,根據丹霞洞中門一副對聯“石壁宏開,天自當年儲佛地;道源一貫,人從此日仰神功。”可以知道,大佛建於丹霞洞之前,但明版《馬湖府志》又無相關記載。
“其次大佛雙手戴著手鐲,雙耳不垂肩,有披肩但無袈裟,這些都與傳統的佛像不同。”陳長春告訴記者,除這些明顯的不同外,大佛還有無頸無腳的特點。“若鑿至腳,大佛至少還要增加10米,可惜這些謎團至今還沒解開,只有期待後來者,有朝一日能講好大佛的故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