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有個姑娘對我說:日本有一部喪葬題材的電影,很溫情,我想和你一起看。
那時的我,幼稚且固執。
表面忌諱探討生和死,內心深藏恐懼與無知。
直到28歲那年,突發一位親人的離世。
更難過的是,無法見他最後一面,不能陪他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只希望一切迴歸平靜,逝者安息,葉落歸根,入土為安……
之後,我躲在房間裡,默默地看完這部電影。才明白,對死亡的敬意即如對生命的真誠,豁然開朗,肅然起敬。
2008年,這部電影在日本上映,引起廣泛關注。
之後曾獲得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也是豆瓣電影Top250之一,豆瓣評分:8.9分。
時隔13年,終於在中國大陸正式上映:《入殮師》。
前幾天,我在抖音上刷到過這樣一個影片。
小夥身著黑色西服站立在電影院門口,舉著牌子,上面寫道:我是一名入殮師,你願意和我握手嗎?
人來人往的通道內,有人匆匆路過,有人選擇性無視。
就連眼神不好的大爺,也在確認完牌子上的字後,轉身離開。
直到大家看完電影,彷彿想起來上面,紛紛排起隊去和小夥握手。
你可以說,這是電影的營銷罷了。
但實際上,入殮師也是一份普通職業而已,他們承擔著太多的偏見與誤解。可能他們並不需要披掛神聖的名號,只要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吧。
我想電影本身,也有著如是的表達吧。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小林初次接觸入殮師時,內心充滿了迷茫和忐忑。導演用一組固定鏡頭拍攝了一段充滿迷霧的道路,這彷彿在應承小林的內心世界。
父親,曾一直是小林心中的恨。
但當生命走向終結,彷彿一切怨恨都煙消雲散。尤其是看到父親冰冷的手中拽著小石子,那是小林兒時送給父親的禮物。
這枚石子,彷彿承載怨恨的因由,曾似千斤壓得沉重。父親的逝去,彷彿在小林為父親細緻耐心的入殮中,卸下重量。
這枚石子,是原諒,是釋然,更是成長。
一次次的入殮工作,小林逐漸領悟。從畏懼到敬畏……
同樣一組固定鏡頭拍攝的道路,迷霧散盡……觀眾也隨著導演的鏡頭,明白了一些。
另一個情節,小林與老者站在橋上觀看著鮭魚洄游。
大部分鮭魚會遊過整個太平洋,再回到出生的地方。逆流而上,產下魚卵,再力竭死去。
小林困惑地說:拼命游上去,卻是為了求死。反正都要死,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
老者說:他們想回家。
家,是出生的地方,是生命的開始。如果死亡時能回到家鄉,也是令人安慰的。
2007年,中國也有一部講述“死亡”的電影:《落葉歸根》。
與日本電影的緩慢不同,趙本山主演的《落葉歸根》快速且直接,赤裸裸的全是殘酷的現實世界。
更直接,更通透地講清楚有關死亡和回家的故事。
相比而言,日本電影更擅長緩慢、輕微的敘事方式,搭配上溫柔悅耳的音樂(電影音樂由久石讓操刀),宛如涼秋的一口熱湯,慢慢溫暖你的心扉。
如果說這部電影教會了我什麼,我想是不再畏懼死亡吧。
如果喜歡,請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