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週六,播音中國在收看央視《新聞調查》時,發現當期節目《三兄弟》的出鏡記者是長江老師,一股暌違多時,不勝馳念之感溢滿心頭。
長江老師以出鏡記者身份回訪25年前曾關注的《高校中的特殊群體》的新聞當事人,頗為適配播音中國同步關注到的湖南衛視新近推出的晚間暖綜《再次見到你》——
“透過回訪新聞人物,再現他們當下的工作生活故事,在引發集體情感共鳴同時,透過主流價值的引導,啟發觀眾對人生和夢想更多的思考。”
當然,新聞回訪、尋訪、追訪這種“舊聞新讀”是媒體中的常見操作。2020年9月,退休後的敬一丹老師亦是出鏡《新聞調查》,帶來回訪報道《十五年後的你》——
2005年,央視《新聞調查》記者敬一丹來到雲南,對三個孤兒家庭進行了入戶調查,發現他們的生活、學習狀況堪憂。15年後,記者敬一丹再次回訪,尋找這些當年的孩子。孩子們已經長大成人,現在怎麼樣了?這些年他們又經歷了什麼?我國對孤兒群體的救助政策又有了哪些變化?
這類回訪觀照,在鄂籍媒體人朱可江看來,即是“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從歷史中打撈曾經報道過的新聞人物和事件,從中能找到時代前行的軌跡,能感受到新聞傳遞的感動,能認識到筆下有乾坤的責任和使命,從而讓我們在堅定踐行三貼近中,將更多時代精神圖譜融入筆端鏡頭,採寫更多有意義的新聞。”
說回長江老師,很多觀眾對這位六十有三的資深新聞記者有著深刻的熒屏印象。電視節目發燒友@翔--u2015年曾在微博這樣寫道——
“《新聞調查》記者已經換了一撥又一撥,出國的出國,高升的高升,離職的離職。不過今天看到了該節目曾經的記者長江,很意外。雖然之前她做過香港的專題,但這期算是她真正意義上的重返《新聞調查》。對於這類節目重返真的難得可貴,又有多少人願意回頭呢?”
@翔--u口中意外看到記者長江,是因為長江老師1992進入央視,1996年《新聞調查》開播,成為節目組成員,做了8年出鏡記者後,2004年南下香江之畔,來到香港當起駐站記者。此後,不少觀眾難覓長江老師現身《新聞調查》。
播音中國注意到,在“新聞直播間”輯錄的時光軸裡,2020年,這群愛好者捕捉到長江老師久違出鏡《新聞調查》。當年10月3日,在題為《北斗“解密”》的節目中,長江現身出鏡。有觀眾表示,這是2020年長江第一次出鏡《新聞調查》。當時有跟評表示,“原來採訪記者是長江,我還正納悶這是哪個記者呢?”
而在熒屏之外,記齡36年的長江老師亦現身中國傳媒大學課堂,為新聞學子帶來新聞職業分享。今年5月23日,網友@塵楓_CUC在個人微博記錄道——
“今天有幸在電編輔修課上聽了央視《新聞調查》資深記者長江老師分享她30多年的記者故事。長江老師講到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感人的故事,多次哽咽。手機前的我也是哭著看到了最後。我想在這樣一個越來越原子化的時代,記者像是一個縫補師,重新將人們連線在一起,讓我們忘卻自我而望向他者,感謝長江老師!”
身為文學博士的長江老師,從事出鏡之前曾是報章的文字訪員,已發表各類直擊現實的報告文學數百萬字。2004至2014年,在香港及亞太總部駐外記者期間,隨筆手札選粹集結為《晚來香港一百年》。
文學名刊《北京文學》刊文表示,作為一個“有想法”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和作家,長江總能在世俗的喧囂中靜下心來,默默耕耘著自己的探索,那探索很多是與生命有關的,與人性和大愛有關的。
比如近年來她自己選題策劃並與他人合作完成了《你立遺囑了嗎?》《生前預囑》《生命的接力》《重生》以及《病房裡的童年》等等“生命系列”的電視專題,並將其都變成了文字,目的就是呼喚中國不要再讓“生命教育”缺席,人們應該學會勇敢而智慧地面對生死,同時也要去思考——怎樣做才能算得上——“讓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作者 | 楊竣博
責編 | 孫曉寧 美編 | 王偉民 總編 | 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