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吃飯中,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一個套餐裡面對自己愛吃的菜,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有個人會把最好吃的雞腿先吃了,然後再吃別的飯菜,而有的人會先吃其他的菜把雞腿留在最後吃,大部分人呢?一般會把雞腿和整頓飯進行一個均勻的配比,一口一口吃完。你會先吃雞腿還是飯呢?
錢鍾書的圍城裡面一段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持有回憶。”
其實這個事在西方學者的眼中叫“延遲滿足”,有這麼一個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給小孩一個棉花糖,然後說,我出去一會兒,如果在我回來之前你能忍住不吃,那我就再給你一個棉花糖,有的小孩兒剛拿到手就吃了,有的小孩兒能忍很長時間,大量的研究表明,能夠長遠打算和推遲享樂的孩子,在未來更有可能獲得事業成功和幸福生活。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你相信嗎?對於今朝有酒今朝醉與延遲滿足的兩種狀態,可能反映出人類更深層次的心理,這源於一個生命史理論,所有生命的根本任務在於兩個生存和繁衍,完成這兩個根本任務,有兩種不同的策略,一個是慢策略,一個是快策略。比如馬達加斯加的馬島蝟用的就是快策略,它們出生後40天就能達到成熟,變成多產的生育機器,最多時一胎能產32只幼崽兒,而大象用的就是慢策略,它們達到成熟需要的時間,是馬島蝟的100倍,而且即使有了繁殖能力,他們也不會立即生小象,要等很多年,而且其一胎只生一隻小象要再等很多年才會要第二胎。
這兩種策略孰優孰劣呢?沒有標準答案,而是取決於生存環境快,策略是和危險的不可預知的環境,比如馬島蝟生活在乾燥的馬達加斯加沙漠,要不停的尋找食物,而且周圍遍佈危險的捕食者環境險惡,它們過著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不早生多生能生存嗎?相反,慢策略是往往存在於安全的可預知的環境裡,大象的食物是周邊比較容易找到植物,而且大象沒有太大的面對捕食的危險,它們的生存以質量取勝,是一個比較好的策略,更有意思的地方來了,在同一個物種內,不同的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快策略和慢策略的差異,人類就是這樣,而且童年的生活環境對他們的人生策略有著重要影響。如果一個人在充滿暴力或者疾病的,並且充滿波動的危險環境中長大,他們就會比較偏向快策略,他們會較早懷孕生子,他們的青春期也會來得較早,生活在危險,而且難以預料的環境中,人是偏向快策略的,這在進化上其實是一種聰明的做法,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有可能吃了上頓沒下頓,快策略讓回報及時兌現。試想一下,一個孩子跟著她的母親,她媽媽經常給他父親,他家裡還有不少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那如果他得到什麼好吃的,他會留到明天過生日在吃嗎?很多人瞧不起那些只顧眼前利益的人,說他們鼠目寸光,這未嘗不是一種傲慢。前幾年在網際網路上有個討論度比較高的話題,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快策略可能就是其中一個原因,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因為他不知道是否能活到享受長期投資回報的時候,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獲取知識和技能,只有在預期壽命較長的時候才有進化意義,如果預期壽命較短,又想取得進化成功,就不能在教育上花費時間、精力和成本,要把這些資源用在立即就有進化成果的任務上,如早點處物件,早點結婚,早點生孩子。
有人可能說了,現在誰還不能活到七八十歲怎麼還有人用快策略?因為童年的環境是成年生活的藍圖,出生後前五年的生活很重要,雖然幼年的思維還不能有意識地分析周圍發生的事情,但我們的大腦還是會有所記錄。很多用快策略生活的人,童年都很坎坷,這並不是巧合,泰森從小在貧民區長大,由單身母親撫養,他成為拳王之前並不知道自己會成功,甚至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泰森在18歲時已經被捕38次,年少時身處艱苦動盪的環境,導致他們將大腦調校成快策略模式,成名後他花了188000美元買了兩頭孟加拉白虎當寵物,還花了200萬美元買了一個浴缸並安在了他的38個豪宅中浴室的一間,他還買了一處有七個廚房和私人夜總會的房子,但是他只去那兒住過一個晚上。泰森的拳擊事業的巔峰期,年收入超過3億美元,但2003年他申請破產,還欠了2400萬美元的債務。
為什麼那麼多一夜暴富的人,最終都以悲劇收場,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被調校了,大部分買彩票中大獎的人不僅在貧窮動盪的環境中長大,而且他們大多在幾年內就會把得到的財富揮霍一空,過的日子比中獎之前悲慘得多,我聽說拆遷戶也差不多。
相反,一個人如果在安全穩定可預期的環境中成長,就會把大腦調校成慢對策模式,如果你確定未來可期,也相信自己會等到收穫勞動果實的那一天,那麼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來就是正確的決策,你就不會那麼著急那麼焦慮。羅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後來又做了一次棉花糖實驗,區別是,他們給參加實驗的孩子設定了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環境,有的孩子忍到了可兌現的第二個棉花糖的時間,卻故意沒有兌現承諾。在第二測試中,第一次同樣都堅持12分鐘的孩子發生了變化,那些沒有兌現的孩子,只等了三分鐘,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的策略會根據環境做出調整。
所以及時享樂、拖延症可能也不是你的錯~
規律只是普範性的真理,個別特殊情況也是存在的,這是因為人的行為不只能用一種理論推導,在現實生活中存在有無數個變數,如基因、環境、文化等等因素也都共同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我命由我不由天,再好的環境也可能失足,在惡劣的境遇,也能逆風翻盤,他們雖然揹負著基因和環境帶來的枷鎖,但意志可以不斷突破。想到這些,審視當下的自己,就是需要學會延遲滿足,當然面對當下的資本市場,你也同時需要具備耐性,大國,必定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