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浙江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 葉祥明
中風發生後,很多患者將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殘疾,如言語障礙、大小便失禁等後遺症。除了這些人們熟知的,還有一些易被忽視的後遺症,應引起重視。
1.癲癇。中風後癲癇發生率為3%~30%,一般以發病後7天為界,分為早發性和遲發性癲癇。前者主要是由於急性中風導致腦內神經元短期過度興奮,後者是因為病灶位置形成疤痕組織。癲癇發作時,有的表現為意識喪失、牙關緊閉、四肢抽搐的全面性發作,也有的表現為區域性肢體或面部抽搐的部分性發作。如出現全面性發作,家屬應立即將患者放在安全處平躺,頭偏向一側,以防誤吸,一般數分鐘內可自行緩解,持續不緩解的要馬上聯絡120。癲癇患者需定時定量服用抗癲癇藥,不能擅自減量或停藥,並注意休息。如癲癇發作頻率增加或症狀加重,需要請醫生進一步診斷,調整用藥。
2.肩手綜合徵。這是指中風患者的整個患側上肢出現明顯疼痛,並在手腕部出現水腫,同時存在上肢功能受限,疼痛感在主動或被動活動上肢時加劇。患者常因為疼痛不適而拒絕活動該側上肢,因而成為康復的阻礙因素,後期甚至可能會導致上肢各關節攣縮。目前,引起中風後肩手綜合徵的原因暫未明確,一般認為與患側上肢交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有關。臨床上,針對肩手綜合徵的治療主要是消腫、止痛,以及肢體功能維持,治療方法有服用止痛藥、康復物理治療,以及運動康復治療等。若保守治療無效,並嚴重影響日常活動能力,也可考慮手術治療。
3.吞嚥困難。由於患者功能受損,食物不能安全有效地從口腔輸送到胃部,以獲得足夠的營養和水分,稱為吞嚥困難。常表現為進食緩慢、飲水或進食嗆咳、不能吞嚥、聲音嘶啞、發熱、體重下降等。吞嚥困難會減緩疾病恢復速度,引起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有多種方法可改善中風患者的吞嚥功能,如營養管理、食物性狀調整、姿勢代償、口腔感覺、運動刺激、針灸等。
4.抑鬱症。中風後,約1/3的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興趣缺失、疲乏易累等情感障礙綜合徵,還常伴有睡眠不佳、異常疼痛、食慾改變、頭暈、出汗等症狀。這主要是由於中風導致神經遞質紊亂,以及患者心理平衡失調所致。中風後抑鬱會延長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時間,影響生活質量,增加患者死亡率。如果家屬發現患者有以上症狀,應儘早帶其到醫院接受治療。以抗抑鬱藥為主,同時可結合心理疏導和治療、神經調控和中醫治療。
5.電解質紊亂。中風後,患者因吞嚥困難導致經口進食減少,神經內分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可能造成電解質紊亂。低鉀會引起無力,血鈉異常會造成嗜睡,低鈣會引起肌肉抽搐。出現不適的患者應及時就診,必要時補充相應電解質,也可調整水果、鹽等攝入,定期複查電解質水平。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