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慈欣在火電廠的工作臺上寫下宏偉瑰麗的三體宇宙時,可能不會想到這部耗時四年的科幻鉅作,能在全球引起三體狂潮。
故事講述了地球文明與三體文明之間的生死抗爭,面對文化科技遠高於地球的三體人,人類從一次次打擊中認識到了更為廣闊的無量宇宙,可對手是一個高文明世界,最後不得已在絕境中與三體同歸於盡。
除了小說中那些宇宙文明的宏大敘事顛覆常人認知,更令一些讀者著迷的還是他書中細細描繪的太空科技,例如太空電梯、核聚變發動機、太陽帆飛船等,這些存在於作家幻想中的科技,離我們真正實現還有多遠呢?
《三體》“危機紀元”中連線地球與太空的“天梯三號”,位於太平洋上的一座浮島。這座太空電梯在劉慈欣的描述看來,類似海上鑽井平臺,非常穩固,可以說有一定現實基礎,而碳奈米管的發明更可能讓這種黑科技變成未來。
碳奈米管是一種結構穩定,具有超強抗拉強度和柔韌度的碳原子材料,或許可以利用它作為太空電梯的纜繩材料,在這個方面許多歐美國家正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究。
太空電梯如果到時候真的研究出來,說不定會和飛船共同作為太空旅行的重要專案,這也是我們值得期待的地方。
太陽帆飛船作為《三體》“階梯計劃”中的重要太空科技,它義無反顧地向幽暗宇宙前進。在想象上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艘航行無際大海的帆船,以太陽光作為動力來源。而在小說中,這是一個輻射帆面積達五十平方公里,但重量才五十公斤的太空帆船。
其實在現實中,早有人做過太陽帆實驗,一次是2005年俄羅斯的“宇宙1號”試驗,帆板呈花瓣形,共有8片而且厚度薄如塑膠膜,但可惜的是這次試驗以火箭發射失敗告終。
到了2010年,日本的伊卡洛斯號太陽帆就成功進入太空探測,成為了世界首個太空帆船。
所以太空帆船的構想是極有可能實現的。
核聚變技術是人類在應對三體艦隊帶來的威脅時成功實現科技飛躍的重要技術,人類利用它不斷建造太空飛船和武器。
但事實上在現實世界裡,我們早已開發了此項技術,若可控核聚變技術成功,飛出太陽系、探索宇宙的任務將在一定程度上變得十分輕鬆,而我們期待的星際旅行必將成為常態。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在想象力上,一切似乎不可思議,卻又觸手可及。在那片浩瀚太空背後又是否真的存在三體世界呢?也許這一切隨著科技的進步,會幫我們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