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屆全國郵展金獎獲得者李曙光(5):軍郵軍魂(下)” 一文中,我們提到,李曙光十年磨一劍,一舉捧得第四屆全國郵展的金獎。那麼,對於那些在郵展中受挫的集郵人士,他又會給出哪些建議呢?
l997年在重慶舉行的全國郵展上,李曙光第一次作為見習國家級評審員,有機會仔細閱覽了吳寶國同志組編的《華東區軍郵 (1945-l952)郵集》,那次他榮獲了鍍金獎 。四年之後,一些集郵者看到郵市日益低下,賣掉郵票,遠離了集郵。但吳寶國仍在執著地努力,不停地搜尋積累,不斷地在報刊上發表郵學研究文章,用幾年心血換來新郵,重新創作了一部《人民軍郵 (1945一l953)郵集》,並於2001年在南京舉行的全國郵展上以 88 分奪得大鍍金獎 。這部郵集的成功之處很多,李曙光從如何更上一層樓的角度,談起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緊緊圍繞郵政歷史。任何一部郵政史郵集,最終目的是向讀者講述一個與郵政歷史緊密相關的故事 。往往有些郵政史郵集偏重了革命史、戰鬥史、成長史的描 述,而忽視了郵政史的拓展和研究。其實,李曙光過去組集時,也是這樣,喜歡用大量的文字去介紹部隊的番號,渲染那些轟轟烈烈的戰爭片段,誤以為這就是郵史,結果張冠李戴了。按規則,郵政史郵集應該展現郵政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文字筆墨應該著力描述郵政機構、郵資 、郵戳、郵路的變化。每一頁貼片上介紹部隊背景的解說要少,點到為止,恰到好處即可。即便是敘述部隊編制體制變動情況或戰鬥歷程 ,也是為剖析這個部隊的郵政機構及郵政歷史的發展演變,而不是展示部隊本身 。用郵品敘說郵政歷史的發展程序,最好能有新的發現。創新是郵集發展的靈魂,創新要以郵品為據,旨在拓展主題。
二是著力突出軍事郵政。我國的軍郵史郵集大多都是按時間順序編排的,意在表現人民軍隊在某個時期 、某個地區的特殊郵政業務。相對民郵來講,郵集的集郵重要性強,且素材單調稀少一些 。為此,軍郵史郵集要保證姓 “軍”,每 一頁貼片都要在 “軍”字上做文章。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加突出軍事郵政,而不是淡化。可以說,一部郵集中有個別小的遊離主題的素材也許還能被讀者認可,但多了人們就會產生牽強附會之感。如支前工作,在戰每活動中確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後援保障支援 ,可是在郵政業務分工中,則完全屬於地方郵政 。這類信件當年數量很大,如今收集研究的人卻很少,把它放在軍郵集中有些勉強 。而且,有的擔架隊信封上還沒有銷蓋專用的支前郵戳,若僅以鋼筆塗改的字跡為準,很難斷定就是支前封。
三 是儘量增加重點郵品 。參加競賽類郵展,本身就是參與競爭 。就像跑步的目的是為了健身,平日天天晨跑無所謂快慢,但參加長跑比賽就要拼命了——儘可能地使出渾身本事,爭取好名次。參展也是如此,既然投入競爭行列,就不能無所準備,僅抱著僥倖獲勝的心理倉促上陣,而需要顯示實力。因此,在製作、修改郵集時,要多在增添重點郵品上工夫,把錢花在刀刃上,花在最能體現收藏和研究水平的郵品上,即在郵政歷史這座 “大廈”中起關鍵支撐作用的重點郵品。如在 l945年至 l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郵政歷史中,引人注目的重點郵品有各解放區軍郵品、 第一野戰軍郵品、志願軍初期入朝郵品、志願軍軍郵明信片和郵簡,以及 《軍人貼用》郵票實寄封等等。吳寶國的郵集中已有不少,儘可能地加大這類郵品的比重,把它們融進郵史故事,勢必使郵集增輝 。
解放區軍郵品
第一野戰軍郵品
志願軍初期入朝郵品
志願軍軍郵郵簡
資訊時代,大大拓展了集郵者的眼界。可以說 ,有豐富經驗和郵識的評審員只要觀看郵集的前言頁,腦子裡就會勾勒出這部郵集素材的大體輪廓,進而對那些集郵者普遍認為收集難度大的重點郵品是否入集,尤為關注。參展者也需要強化這方面的知識,拓寬視野,善於藏拙,從編排技術彌補不足。
編輯:北京一枚郵幣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