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陽區九州鎮南漢村歷史文化悠久,明清時期,祖輩們在皇宮、琉璃廠為皇家宮廷服務。歷經變遷,南漢村人的手藝延續至今,並得到發揚。今年30歲的劉海潮便是其中一員,別看他年紀不大,玉石雕刻的手藝卻聞名鄉里。近日,記者來到劉海潮的工作室,聽他講述他和玉雕的故事。
憑藉悟性苦心打磨15載
談及與玉石雕刻的淵源,劉海潮告訴記者,上個世紀80年代南漢村有一個磨玉廠,他的父親劉文永在裡面做工。磨玉廠倒閉後,劉文永便轉做個體經營,繼續從事鑲嵌工作。在劉海潮眼裡,父親就是一個純粹的手藝人,勤勞肯幹、做工精細。
劉海潮自幼在這種環境中成長,15歲起便開始學習玉雕技藝,後在北京學習立體雕刻9年。憑藉著對玉雕藝術的獨特悟性,苦心打磨15載,劉海潮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作品以人物、花鳥、仿古為主,“要讓雕刻的每一個作品充滿生命力。”劉海潮說。
來到劉海潮的工作室,他正忙著手中的活計。“玉石雕刻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藝,從挑選原料到一件成品的出爐,涉及步驟繁多,一件好的玉雕作品要經過審石、設計、打胚、精雕、打磨、拋光等程式。而一個小部件,光是打磨就要手工操作上百次,稍微複雜一點的也要二十天左右。”說著,劉海潮拿出一件做了三個多月還未完工的作品,這是一個山水擺件,已經雕刻出人物、樹木、山石的輪廓,“就是這樣,畫一層用工具推(磨)一層,一件工藝品得畫10多層,直到工藝細膩、栩栩如生。”
玉雕是一個做減法的藝術
“玉不琢,不成器。”為了將大自然的造化之美再昇華,雕刻是必須的步驟。在劉海潮看來,玉雕是一個做減法的藝術,一名雕刻師在玉料上所下的每一刀,都是不可逆的。
在惜料與雕刻之間,常常是多一分為過,少一分不及。“好的雕刻師就是要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為自己的每一刀負責,得有一顆對玉石的敬畏之心,化矛盾為美。”劉海潮說。
“玉器雕刻是門精細活計,能做到形似已屬不易,若要神似更難。”劉海潮為此絞盡腦汁。他經常往返於北京觀察大師名作,與同行、前輩交流學習。在思考與實踐的過程中,劉海潮對玉雕的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
劉海潮笑言自己就如同一塊天然璞玉,這些年刻苦鑽研,技藝的精進恰好如璞玉在玉師手上逐漸成型。“細觀玉軒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復雕琢,片玉萬黃金”,正是劉海潮玉雕事業的寫照。
工匠精神就是認真和堅持
談到玉雕的創新,劉海潮說,要尊重傳統。一件翡翠原石,首先要看適合什麼題材,在設計中充分利用原石的形態、皮色,讓玉雕作品擁有美好的意境。在熱愛玉雕的劉海潮眼中,要與玉石交流、交心,方能使作品充滿生命力。
“出一件玉石作品,就一定是藝術品,一件形象、生動、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品,帶給人們視覺的享受,是一頓心靈的大餐。”劉海潮說,這就是玉雕藝術的魅力。一件優秀玉雕的創作成功,除了需要遇到可塑性很強的原石之外,更重要是作品創作過程中的思考,這要求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和創作功力。
“手工雕刻絕對不能斷承!”隨著工藝品市場的快速發展,機器製造大量取代手工製造,可這並沒有改變劉海潮傳承發揚玉文化的初衷。他將自己的玉雕技藝傳授給徒弟,但凡有同行登門取經,也都傾囊相授,“很慶幸,現在從事的職業是我的興趣所在。工匠精神,就是認真、堅持做好自己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