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很美,但也很脆弱,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複製,也不能再生。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是每個地球人類都該做的事情,這些猿猴類美麗生靈,竟然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認識他們,讓他們的美永不失傳。
蜂猴
蜂猴屬體高21-38釐米,體重視不同的物種而定,最重可達2千克。頭圓,有狹窄的鼻子,大眼睛,它們的手臂和腿的長度幾乎相等,軀幹又長又靈活,可以扭轉並伸展到附近的樹枝。行動緩慢的蜂猴其手和腳具有多種適應性,可以像鉗子一樣抓握,並可以長時間抓握樹枝。手臂的分泌物含有與貓過敏相關的化學物質,但野生個體食物中的次生毒素可能會增加這種分泌物。
蜂猴有意識地緩慢移動,幾乎不發出聲音,甚至受到威脅,它們也僅僅是停止移動並保持靜止。這些小動物透過氣味標記進行交流。雄性具有高度領地意識。它們是雜食動物,吃小動物,水果,樹膠和其他植物。
分佈於東南亞及周邊地區,西起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東至菲律賓蘇魯群島,北至中國雲南省,南至爪哇島。
倭蜂猴
倭蜂猴是一種夜行動物,樹棲性,以果實、昆蟲、小型哺乳動物、蝸牛等為食。孕期5~6個月,每胎1~2仔。倭蜂猴是中南半島的特有物種,分佈範圍狹窄,主要分佈在越南、寮國、柬埔寨東部和中國雲南南部。
倭蜂猴是瀕危靈長類動物之一,為中國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瀕危等級列為易危。
臺灣猴
臺灣猴(Macaca cyclopis Swinhoe),為中國特有種,體形酷似獼猴,體更灰,尾深色。它們的尾巴都超過體長的二分之一,不過臺灣猴的尾巴在比例上更長一些,也比獼猴較小而胖。棲息於巖壁和山林之中,為半地棲動物,取食各種野果、樹葉、昆蟲,有時也盜食農家的穀物和瓜果。多結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體魄強壯的成年雄性作為首領。每胎產1仔。壽命可達20歲。產於中國臺灣省的南部和中部。
北豚尾猴
豚尾猴(學名:Macaca leonina):體長54-62釐米,體型較粗壯,頭頂平坦,具輻射排列的黑褐色頂毛。臉周毛斜向後方,耳周毛則向前方,彼此相連似一圍帶。通體毛色淡黃褐,唯背中線色較深暗,略呈一脊紋。尾較細長,常上翹呈‘S’型。尾兩色型,背面暗黑,腹面赭黃。尾端毛蓬鬆,形似帚狀或豬尾。尾長不及身長的四分之一。通體淺黃褐色,頭頂毛短,輻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頂區,似帽狀;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豬尾。臉側及顳需的毛斜向後方生長,耳周的毛側向前生長,彼此相連似一圍帶。分佈於中國西藏的豚尾猴,上體顏色較深,臉部橙黃色,體背至尾端黑褐色,頸和頭後為赤黑色;頭頂黑色,兩側土黃色染赤色;腹面黃白或灰白。
喜山長尾葉猴
雖然數量少,但我很自在
喜山長尾葉猴尾長超過體長,頰毛和眉毛髮達。體毛灰黃褐色;臉黑色;額、頰、頦、喉為灰白色。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營樹上生活,在地面上也能行走。出沒於河谷兩旁林間石崖上,常叢集活動,一般數十隻為一群,多晨昏覓食,以樹葉和野果為食。多在4~5月產仔。雌猴妊娠期190~210天。每2年繁殖1胎,每胎1~2仔。飼養壽命約25年。
印支灰葉猴
印支灰葉猴(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瀕危物種,主要分佈於泰國中部和東北部、越南的北部、寮國的東部和西南部以及我國怒江以東的滇中無量山、哀牢山和滇南西雙版納、南滾河和黃連山等地區。棲息於原始常綠闊葉林中。雲南省景東無量山現儲存灰葉猴43群約2000只的種群數量,可能為國內最大的印支灰葉猴種群,佔到我國印支灰葉猴種群數量三分之一以上。
黑葉猴
黑葉猴是比較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樹棲葉猴。主要棲息於江河兩岸和低山溝谷地帶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棲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米。分佈於中國(重慶、廣西、貴州)和 越南。
菲氏葉猴
菲氏葉猴別名法氏葉猴,灰猴,長尾猴,大青猴,依崗,木普。屬靈長目猴科。拉丁學名Presbytisphayrei,英文名Semnopithecusphayrei。體長55~71釐米,尾長60~80釐米,體重7.2~10.5kg。身披銀灰色毛,臉部黑色,眼、嘴周圍的面板由於缺乏色素而顯得蒼白。四肢細長,臀胝部不發達。頭頂的毛淺銀灰色,有時較長呈冠狀。腹面淡灰色或淺白色。眉額之間有較長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長眉。
戴帽葉猴
戴帽烏葉猴(學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體長53-71釐米,尾巴的長度超過體長,達60-95釐米,體重9-14千克。共有4個亞種。臉部為黑色,身體除了四肢的末端和尾巴為黑色外,其餘是銀灰色或黃色,頂毛蓬鬆,無旋毛,冠頂色深,如在頭上戴了一頂“小帽”,與淺色的絡腮鬍須成鮮明對比。
戴帽烏葉猴野生量很少。為晝行性群居動物,每群2-15只不等,樹棲,以各種鮮嫩樹葉、枝芽、花朵、水果為食。分佈於印度東北部阿薩姆、緬甸北部,在中國僅見於雲南西北部貢山獨龍江河谷地區。
白頭葉猴
白頭葉猴(學名: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因以樹葉為食而得名。尾長,適於樹棲;體型纖細,無頰囊。該物種體長為50-70釐米,尾長60-80釐米,體重8-10千克,與黑葉猴在形態和體型大小上都差不多,頭部較小,軀體瘦削,四肢細長,尾長超過身體長度。它的體毛也是以黑色為主,與黑葉猴不同的是頭部高聳著一撮直立的白毛,形狀如同一個尖頂的白色瓜皮小帽。
群體活動,成員通常為5-9只,由成年雄性作為首領。晝行性動物,清晨開始覓食,主要食物是樹葉,新鮮的嫩芽、花朵、樹皮和一些水果。白頭葉猴平均壽命25歲。分佈狹窄,數量稀少,現僅存數百隻,是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
肖氏烏葉猴
肖氏烏葉猴(學名:Trachypithecus shortridgei):頭體長109-160釐米;肩高50-70釐米;尾長70-120釐米;後足長19-20釐米;顱全長19釐米;體重17-40千克。體銀灰色,手和足深灰色,尾顏色更深直到尾尖。腿略微淡灰色,下腹更灰。面部面板亮黑色,眼睛是令人驚訝的黃橙色。
棲息於濃密的、低海拔600-1200米之間的常綠闊葉季雨林。為晝行性群居動物,每群10-30只不等,樹棲,以各種鮮嫩樹葉、枝芽、花朵、水果為食。分佈於中國和緬甸。
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bieti):體長51-83釐米,尾長52-75釐米;體重9-17千克。滇金絲猴的皮毛並不是金黃色的毛,以灰黑、白色為主。中文標準名稱應該是雲南仰鼻猴。它們的頭頂長有尖形黑色冠毛,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上翹呈深藍色。身體背側、手足和尾均為灰黑色,背後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長毛。身體腹面、頸側、臀部及四肢內側均為白色。
滇金絲猴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活動範圍可從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主食松蘿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的花苞及葉芽苞,食植物嫩芽及幼葉。嬰猴的出生多集中3-4月,雌猴兩年生一胎,孕期約為7個月。
滇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物種。僅分佈在中國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喜馬拉雅山南緣橫斷山系的雲嶺山脈當中,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一個狹小地域 。
黔金絲猴
黔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體長64-73釐米;尾長70-97釐米;重量8-15公斤。黔金絲猴的體型略小於川金絲猴,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吻鼻部略向下凹,前額毛基金黃色,至後部逐漸變為灰白。背部灰褐,從肩部沿四肢外側至手背和腳背漸變為黑色。肩窩有一白色塊斑,肩毛長達16釐米。頸下、腋部及上肢內側金黃色,尾基深灰色,至尾端為黑色或黃白色。幼體色淡,通體銀灰。
群居性動物,一般約150-250只群居生活,一個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變化。活動範圍大,最大群有400多隻,種群中雌性與雄性的數量基本相當,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為植物性的葉、芽枝、果實及樹皮。雌猴發情季節為夏秋及初冬。
分佈於中國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淨山。
由於黔金絲猴棲息在猶如孤島一般的梵淨山中,生存範圍狹窄,加之數量稀少,又被科學家稱為“世界獨生子”。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EN(瀕危)級別,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川金絲猴
川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e,英文名:Golden Snub-nosed Monkey),別名獅子鼻猴、仰鼻猴、金絨猴、蘭面猴、洛克安娜猴、長尾子、線子、線狨、馬狨、果然獸、果然狨、金線狨,屬靈長目、猴科、仰鼻猴屬。毛質柔軟,為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群棲高山密林中,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天敵有豺、狼、金貓、豹、雕、鷲、鷹等。
金絲猴是典型的森林樹棲動物,常年棲息於海拔1500~3300米的森林中。其植被型別和垂直分佈帶屬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針葉林以及次生性的針闊葉混交林等四個植被型別,隨著季節的變化,它們不向水平方向遷移,只在棲息的生境中作垂直移動。群棲生活,每個大的叢集是按家族性的小叢集為活動單位。每個小家族叢集又由一強健的成年雄體為首領猴和3~5只雌猴及3歲以下的幼猴和哺乳的仔猴所組成。
怒江金絲猴
感謝你注意到我
甸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strykeri):體重約20-30千克,體長55.5釐米,尾長78釐米,頭尾總長約1.2米,尾長約為體長的1.4倍。全身大部分覆蓋著茂密的黑毛,頭頂有一撮細長而向前捲曲的黑色頂毛,具突出白色的耳羽,大部分的臉頰赤裸,面板淡粉色,上唇有白色的“小鬍子”,下巴也有鮮明的白色鬍鬚,會陰部顏色為容易分辨的白色。
緬甸金絲猴是緬甸特有的一種金絲猴。生活在緬甸克欽州東北部,在中國境內也有,分佈範圍方圓270平方公里,在海拔1700到3200米的山區。
該物種2010年才確認,在IUCN頒佈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度瀕危。
白眉長臂猿
白眉長臂猿(學名:Hylobates hoolock):長臂猿科哺乳動物。體長為45-65釐米,體重10-14千克。無尾,前肢明顯長於後肢。雌雄異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黃色,眼眉更為淺淡。白眉長臂猿是長臂猿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頭很小,面部短而扁,
棲息於熱帶或亞熱帶的高山密林之中。不築巢,覓食、睡覺、休息都在樹上進行,很少下地活動。以多種野果、鮮枝嫩葉、花芽等為主要食物,亦食昆蟲和小型鳥類。春末夏初產仔,平均每3年產1胎,懷孕期為7-7.5個月,每胎1仔,7-9年性成熟。分佈於孟加拉,中國,印度,緬甸。全球種群處於下降趨勢。屬於CITES附錄一。
白掌長臂猿
白掌長臂猿(學名:Hylobates lar),靈長目長臂猿科動物。體長為50-76釐米,體重4.2-6.8千克。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稱白掌長臂猿。背毛長11-15釐米。兩性均有暗、淡兩種色型。不同亞種之間色澤有所變化。此外自眉的邊緣經面頰到下頜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圓環,把臉部勾勒得十分醒目。
主要棲於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常以各種熱帶漿果、核果和多種嫩樹葉、芽、花等為食。聽覺和嗅覺靈敏,性膽怯,怕冷。四季均可繁殖,年產1胎,懷孕期為7-8個月,每胎產1仔。分佈於中國雲南、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屬於CITES附錄Ⅰ。
西黑冠長臂猿
黑冠長臂猿(學名:Nomascus nasutus):共有4個亞種,體長45-64釐米,平均體重5.7千克,最高可達8千克。兩性之間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頂多在嘴角邊有幾根白毛。頭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從黃灰色到淡棕色,在頭的頂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
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頭雄獸、一頭雌獸和一至三頭幼獸組成。領地由它們的叫聲來標誌。可以在樹上使用靈活的長臂跳躍攀爬。主要吃果子,偶爾也吃一些樹葉和小動物。分佈於中國雲南和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北白頰長臂猿
白頰長臂猿(學名:Nomascus leucogenys):體長為45-62釐米,體重5-7千克。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體毛長而粗糙,雄獸以黑色為主,混有不明顯的銀色,只是面頰的兩旁從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塊白色或黃色的毛,雌獸體毛為桔黃色至乳白色,腹部沒有黑色的毛,從而區別於黑冠長臂猿。
棲息於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雨林,樹棲。白天活動。善於利用雙臂交替擺動,手指彎曲呈鉤,輕握樹枝將身體丟擲,騰空悠盪前進,為中、老、越三國交界地區的特有種,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該物種的所有總數估什不足350只,已成為一個高度瀕危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