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乘用車9月全系銷售79037輛,同比增長93.2%。換句話說,接近翻倍,其中立大功的是新能源車,秦/宋單車保持在2萬臺以上,漢繼續突破萬臺,比亞迪新能源車單月銷量突破7萬臺,同比增長257%。增速大幅跑贏整體市場的同時,比亞迪在絕對資料上也越來越接近一線的長城長安吉利。隨著新能源車普及加速,自主前三是不是該緊張一下了?
比亞迪的發力,是刀片電池、DM-i系統大獲市場認可的表現,也依託以新能源車提速普及大潮的時代背景。在剛剛過去的9月,蔚來、小鵬和大眾ID系列單月銷量首次突破1萬臺,這是新能源車進入普及階段的明顯訊號。看上去是好訊息,實則市場份額將重新分配,對傳統車企來說有潛在威脅。看似絕對數量還是比較少,但隨著滲透率的提升,新能源車將實現對燃油車的替代,而且這一過程可能會比我們想象的更快。誰將大幹一場,誰會任人宰割?只在朝夕之間。
新能源車提速滲透 普及大潮將至
十年政策加持,如果說之前還有人對大額新能源車補貼這個事情存在異議,相信在近兩年看到歐洲等發達市場啟動各種補貼推動新能源車發展,加之中國目前的新能源車配套水平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也就沒啥好說的了吧。今年以來,隨著更多新車型的加入,新能源車呈現出提速滲透市場的趨勢。
資料如上,今年以來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提速,在燃油車市場跌跌不休的情況下,新能源車銷量一路高歌,大踏步邁向普及時代。原因方面,一來是今年以來上市了不少20萬以內的新車,對更多普通消費者來說,更符合購買需要;二來是電動車的購買價格,幾乎與燃油車持平,如果考慮電動車不用交購置稅,電動車落地價要比同級的燃油車接近或便宜一點,且功能配置更多。
比如比亞迪的海豚補貼後指導價9.38-12.18萬,飛度指導價8.18-10.88萬;ID.4X補貼後指導價19.9888-27.2888萬,途觀L指導價21.58-28.58萬;小鵬P5 460G指導價15.79萬比思域220TURBO CVT勁擎版指導價15.59萬落地價便宜1萬元,還多了不少智慧化配置。考慮到,電動車的用車成本是油車的十分之一,對於在家或辦公室有條件充電的,買臺電動車挺好的。
接下來的第四季度,還會有上汽大眾ID.3上市,小鵬P5、零跑C11正式開始交付,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雖然說是新能源車的滲透,其實也是對燃油車市場的“蠶食”,所以對車企來說,新能源車將不再是積分的事兒,而是賣好新能源車打好市場份額保衛戰的事兒。現在有點理解大眾舉集團之力也要拼命搞電動車了。
我國花了十年培育電動車市場,顯然也不是為了讓海外市場來收割的,設想的“模型”裡面,應該是自主品牌借電動車佔領更多市場份額,發展核心競爭力,形成壁壘的。那麼,自主品牌們都做得怎麼樣呢?我們整理出這個表格,可以更直觀地看到,誰在進化誰在L泳。
第一陣營敗下陣 新能源車格局初成
9月自主品牌銷量排行:吉利10.39萬輛、長城10萬輛、長安約為10萬輛、上汽乘用車8.1萬輛、比亞迪7.9萬輛、奇瑞7.56萬輛。近幾年來,自主品牌發展的格局相對固定,吉利長城長安穩坐前三第一陣營,第二陣營銷量都落得比較遠,不過今年4月以來,比亞迪的銷量突進幅度比較大,9月衝到了近8萬輛,10、11月隨著產能進一步釋放,情況可不好說。
而新能源車滲透提速,自主第一陣營和比亞迪之間或將形成一消一漲的關係,一邊一起做大自主品牌份額,一邊是燃油車的份額從第一陣營易手到比亞迪的新能源車手上。隨著消費市場的發展,近兩年消費者買車更看重創新性,比如長城的品類創新,比亞迪的技術創新,都取得長足的效果,而新能源車更注重核心技術的創新和進化。
曾經的吉利,也是個有志青年。藍色吉利行動在2015年釋出,旨在2020年實現200萬年銷量,其中90%新能源車,即年產銷180萬輛新能源車;吉利曾在2015-2016年期間,聯合科力遠打造了一臺帝豪混動車型,搭載科力遠研發的CHS混合動力系統,號稱要對標豐田THS系統,然而時至今日吉利還沒有一臺自己的HEV混動車型。
目前,吉利旗下僅有的是幾何兩款油改電車型,浩瀚平臺本來是一個大熱門,在技術設定上也都是天花板級別,不過在今年4月獨立極氪品牌以來,經歷了多輪技術方面的信任危機,對量產車的前景蒙上層層陰霾。短期來看,吉利在新能源上的突破,只能寄希望於極氪了,對於20萬元以下市場,吉利仍將依賴油改電支撐場面,恐怕在市場份額上,只能選擇嚴守燃油車市場了。
長城應該是自主第一陣營中電動化做得最好的,在品牌建設和核心技術佈局上,都有值得一說的成績。有賴於尤拉R1早期的成功,長城的新能源車得以組建完善的品牌架構,人才、研發、產品、產能一應俱全。尤拉好貓在9月實現單車銷量5085輛,成為10多萬級電動車的翹楚。另外,檸檬平臺的設計是考慮了新能源車需求的,想要在這個平臺上快速地構建新的純電產品陣營,要比一清二白的吉利更有利。除了之前的高速疊片技術,剛剛過去的9月,長城還發布了大禹電池,宣稱永不自燃永不起火,有點像比亞迪的刀片電池,長城在三電的研發儲備是更充足的。
講到長安,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樣,對“香格里拉計劃”這個詞記憶猶新,不得不說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美好得讓人充滿憧憬,而且長安在2017年到2018年期間不止一次舉行了主題釋出會來強化這個計劃的重要性。香格里拉計劃旨在十年內推出24款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和插混,並在2020年實現新能源車型銷量35萬輛,到2025年,新能源車型銷售116萬輛,實現中國品牌第一。2020年,長安汽車新能源車產銷量分別為3.07萬輛和3.49萬輛,而此時長安佈局的新能源車年產能為70萬輛。
目前,長安新能源車主要還是油改電產品,銷量比較好的是由奔奔改來的奔奔E-star。迄今為止,長安還沒有推出基於純電平臺開發的量產車型。而今年6月釋出的藍鯨iDD混合動力系統,首款量產車型UNI-K要等到這個月晚些時候才會釋出,其上市及交付節奏目前還處於保密階段。有人說,長安新能源正在憋大招,聽起來有點玄乎,不會憋個“極氪”這樣的出來吧?
反觀比亞迪,憑藉刀片電池、DM-i和DiLink車機系統大受歡迎,同時積極推進純電平臺3.0的發展,雖然在設計造型上仍在不斷嘗試,但在電動化、智慧化能力上,領先地位已經得到確認,爆款就是推出哪些車型的問題。除了剛上市不久的海豚,比亞迪將在第四季度推出3.0平臺第二款車型元PLUS。
從大眾、比亞迪和廣汽乘用車的經驗來看,傳統車企造新能源車,雖然有製造經驗有研發體系,但實際要走的路並不比新勢力短多少,電動車的核心技術、供應鏈能力、數字開發分分鐘就是壁壘,不是有錢就能買來的,也不是有人能做出來的,該輾的褶子該踩的坑一個都不少,也只有腳踏實地去磕,才有望成為市場眷顧的“幸運兒”,也不會再重演燃油車市場那種野蠻生長的“運氣”。
吉利也好,長安也罷,長城也然,應該警醒新能源市場滲透率的增長,及早加大新能源車研發投入,趕上這波普及的大潮。
編輯說:
聽長安的釋出會,總是會有一些非常警醒的金句,比如有一次領導不說“時代淘汰你,與你無關”,還有一次領導說“未業10年中國一定會誕生世界級的車企”,很有道理。然而,能不能成功跟上時代,能否如願成為世界級的企業,有待時間給我們答案。先不說10年後的事兒,先看看新能源這攤子事兒,能不能跟上,可不可以做好。國內新能源車9月滲透率21.1%,今年以來累計滲透率12.6%,換句話說低於這兩個指標的企業就是落後於大市了,就當下而言似乎對整體銷量無傷大雅,但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的加深,將威脅到企業的市場份額。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有點溫水煮青蛙,到水溫上來了,還有沒有能力跳出來,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