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之旅
陸地生態系統中的昆蟲具有非常豐富的多樣性,但能進入海中生活的卻少之又少,適應海洋生活環境的昆蟲簡直屈指可數。
在靠近海岸的水面上,世界各大洋中都廣泛生存著一種昆蟲,就是半翅目水黽科的海黽。
漂浮在河川、水塘中的水黽和生活在海上的海黽有些不一樣。大多數海黽具有沿岸性,喜歡生活在離岸邊不遠的地方,而另一些種類具有遠洋性,以大海為生。海面對昆蟲來說是非常嚴峻的生活環境,但海黽已經針對這種環境進行了相應的進化。
比如說,海黽會選擇在浮木等漂浮物上產卵。即使在狂風暴雨中,它體表的細小絨毛依然可以儲存空氣,讓它在海水中也能暫時呼吸。而且,在沒有遮擋物的環境下,為了防止紫外線的傷害,海黽體表還具有吸收紫外線的構造。
我們很少有機會見到海黽,不過日本冬天的強風會把很多海黽吹到海岸邊,但它們已經無法自由行走,不能適應陸地環境,再加上低溫的影響,很快就會死去。
空中之旅
生活在日本的大絹斑蝶一到秋天就會從日本本土向西南諸島或者中國臺灣遷徙;初夏來臨,又會逆行北上。它們飛翔的距離有時長達數千公里,而關於這種行為的意義還沒有明確解釋。
君主斑蝶與大絹斑蝶同屬蛺蝶科的斑蝶亞科,它們在加利福尼亞或墨西哥過冬,春天北上產卵繁殖,完成世代交替,到了秋天再一起南下,飛到原來的地方過冬。君主斑蝶一般會擠在狹窄的地方過冬,比如說垂掛在樹枝上,看起來就像一串串果實。
這種大規模的遷徙大概是為了避免吃光幼蟲的食物,但目前對此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
說起生物的移動,最典型的就是候鳥的遷徙,每隻候鳥都要進行一場遠距離的飛行。而這些蝴蝶在遷徙途中卻經歷了世代更迭,由最後一代南下越冬。這種跨越世代的遷徙與鳥類又有所不同。
日本弄蝶科的稻弄蝶也會進行遠距離遷徙,不過具體的遷徙路徑還不太清楚。
其他已知的會長距離遷徙的蝴蝶、蛾或蜻蜓,大多是為了擴充套件自己的生存範圍,增加棲息地域,氣候也是昆蟲遷徙的一個重要因素。伴隨著地球變暖,日本有很多昆蟲都會北上,尋找更合適的生存環境。每年有不少記錄表明,還有很多菲律賓等地的蛾或蝴蝶被颱風吹到日本。
水稻的大敵—半翅目的飛蝨,每年會隨著高速氣流帶從越南和中國飛來日本。我在泰國和緬甸看到許多浮塵子不像是乘著風移動,而是自發遷移的樣子。
此外,蓑蛾科的幼蟲會吐絲做一個蓑衣狀的東西,藉助風力飛行。這和蒲公英的種子靠絨毛飄飛是一個道理。海黽也是如此。想到小小昆蟲也在環遊世界,如同我們人類實現遨遊太空的夢想一樣,實在是了不起。
時間之旅
有一種搖蚊科的蚊子並不吸食人血,它的幼蟲可以做魚餌,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魚蟲”。
生活在非洲乾旱大地的範氏搖蚊,是一種擁有驚世駭俗的能力的昆蟲。在旱季,水池乾涸,其幼蟲體內的含水量如果降到3%,就會進入零代謝的休眠狀態,但只要遇到水,這種“乾屍”就會“復活”。研究發現,在人工環境下,連續十七年處於乾燥狀態的範氏搖蚊,一遇到水也能再次復活,真是能穿越時空旅行的昆蟲啊。
而且這種幼蟲有極強的耐熱性和耐冷性,在一百零三攝氏度下可以存活一分鐘,零下二百七十度下可以存活五分鐘,另外還能承受無水乙醇,在放射線下也安然無恙。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幼蟲在休眠的時候,體內充滿海藻糖而非水分,可以保護活體成分。一旦水窪裡的水乾涸,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它們體內就開始儲存海藻糖。
據說最近進行了一項實驗,把休眠中的搖蚊幼蟲帶到了宇宙空間站,進行復活實驗。這樣一來,搖蚊也是經歷過宇宙之旅的昆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