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走筆】
作者:甘林(陸軍指揮學院博士研究生)
何謂“突破口”?2011版《解放軍軍語》中給出這樣的解釋:“突破口,即在敵防禦部署中開啟的缺口。其寬度和深度應能保證後續梯隊進入戰鬥及發展進攻。”可見,傳統意義上的“突破口”立足點在於敵防禦部署,基本測量尺度落腳在寬度和深度,所要達到的目的則在於保證後續部隊的進一步行動。然而,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不斷深入,現代的戰爭形態較之以往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需要我們立足實際,重新把握“突破口”這一傳統軍事術語的新質內涵。
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以“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掀開序幕。針對伊拉克主要領導人的“斬首行動”一經展開,便迅速瓦解了伊軍抵抗意志。而正是由於在心理防線找到了“突破口”,戰爭才能在短短30多天內便宣告結束。由此可見,“突破口”不應僅僅侷限於地形當中的防禦缺口,而應在意識形態、網路攻防、資料演算法等無形領域皆有所體現。21世紀初,美國提出“賽博空間”概念,用以概括第五維度的虛擬戰場。與傳統戰爭領域相比,賽博空間攻防具有隱蔽性高、突然性高、急速攻擊的特點,一場虛擬空間的戰鬥可以摧毀敵重要網路,影響其裝置執行,造成經濟、社會、軍事等多方危害。一場成功的網路突襲,可以產生巨大攻擊力,甚至“兵不血刃”地拿下戰爭的勝利。傳統“突破口”以寬度和深度來作為其衡量尺度便顯得不再適宜,而應在更多領域精準把控其數理定義。面對複雜的作戰形式,新型“突破口”的定義更應跳出原有的思維束縛,順應對手的複雜特性。由傳統的指揮員憑經驗和直覺選定“突破口”為主,轉變為詳實資料支撐下的科學決策——在智慧化技術加持下,根據對手的特性及時調整決策部署,在定量分析中實現“突破口”的精準把握。
核潛艇與常規潛艇大洋練兵。新華社發
新型“突破口”的尋找是一個複雜性的問題,不應僅僅著眼於如何取得區域性作戰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以戰略性的眼光找準真正需要突破的點位。不論未來戰爭中新型“突破口”的形式如何改變,其從戰略全域性出發考慮的邏輯起點不會改變,我們不僅要瞄準薄弱環節尋找“突破口”,更要根據上級指示立足全域性考慮,在整體與區域性的通盤考慮中確定最佳的“突破口”。未來戰爭中各種新質偵察力量的運用將進一步驅散戰爭迷霧,為“突破口”的選擇提供更多更細緻的情報支撐。挪威一家公司開發的昆蟲無人機重量僅16克,9米外便幾乎肉眼難見。美國“太陽神”無人機則另闢蹊徑,飛行高度高達近30公里,冠絕全球。這些各種型別無人機的出現,極大地增強了未來作戰情報偵查的廣度和深度,可以使人們迅速而準確地掌握戰場態勢,為“突破口”的精準選定提供愈加詳實的資料支撐。在計算機的輔助下,未來的作戰籌劃可以實現幾何式增長的效能疊加——將尋找“突破口”過程中所涉及的種種變數進行量化改造,依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自主快速完成對各個預定“突破口”的評估反饋。採取科學建模、人與AI混合運籌等方式全面比較其中優劣得失,輔助指揮員規劃決策,迅速找到最佳“突破口”。
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髮展,作戰手段也愈發多樣,除了傳統的火力戰外,網路戰、演算法戰等新型作戰樣式亦逐漸展露在人們面前。如何利用多種攻擊手段順利開啟新型“突破口”是未來作戰籌劃中的重中之重,對整個作戰全域性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未來的聯合作戰是以資訊科技為紐帶融合而成的高效的作戰體系,以實現作戰能量的精準釋放,產生巨大的作戰效益。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某旅指揮所被一發迫擊炮彈意外擊中,資訊系統遭到破壞,而在之後整整24小時內這支部隊都處於通聯斷絕的癱瘓狀態。新型“突破口”往往蘊藏於力量體系薄弱環節,一旦開啟缺口,便可以產生“破窗效應”。
未來戰爭是體系與體系之間的碰撞,這種作戰力量的高度融合在發揮巨大威力的同時,也顯示出某種意義上的“脆弱”屬性,在網路空間開啟“突破口”,透過網路“突破口”實現對敵鏈路阻斷,往往可以形成多米諾骨牌式的“坍塌”效應,其戰略價值或許超乎想象。智慧時代,人工智慧的表現受到演算法和資料的雙重製約。從智慧化作戰體系的執行過程可以看出,感知、決策、行動、評估每個環節的推進,都需要系統本身龐大的基礎資料庫和戰場實時資料支撐,可以說是透過資料來驅動作戰體系的執行。因此,資料優勢將是取得作戰優勢的充分條件,不僅能夠放大已有優勢,發揮“倍增器”作用,還能夠彌補現有劣勢,發揮“平衡器”作用。在智慧化時代,尋找資料“突破口”,利用更強的算力、更快的反應、更強的最佳化在演算法戰中取得勝利,將成為決定未來戰場勝負的關鍵。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22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