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軍史上,有這樣一場戰役,憑藉落後幾十年的裝備單挑世界上最強的話事人以及它的一眾小弟,最關鍵的是,還打贏了,打得全世界都知道了在東方有一個國家單挑了聯合國的四大“堂口”,如果再加上被趕到臺灣的民國政府的話,那就是憑藉一國之力,將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輪番揍了一遍。
這是何等的壯闊,一場戰爭打得全世界都重新認識什麼叫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抗美援朝還沒開打之前,彼時沒有一個國家覺得我黨有這個膽量出兵幫助朝鮮,畢竟一個剛剛建立國家的政權,比之朝鮮還不如,這要再大舉出兵的話,恐怕部隊還沒到朝鮮,國內就先出亂子了。
可沒想到的是,哪怕已經建國,毛澤東也依舊不失鐵腕,大手一揮便是百萬雄師,雄赳赳氣昂昂,踏過鴨綠江。
而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僅改變了美國對於中國軟柿子好捏的看法,也徹底地改變了世界對於東方的看法,這隻沉睡了近百年的巨龍亮出了他的爪牙,讓世界都為之側目。
美國的《華盛頓日報》曾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說:
“華盛頓用一種很平靜的態度迎接了停戰的訊息,彷彿這場戰爭就像沒發生過一樣。”
美軍抗美援朝的指揮官克拉克也說,他是美國唯一一個在失敗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司令官。
美國自從二戰結束後,作為當時唯二存在超級強國,聯合國的主要話事人,在用大炮對步槍,飛機轟陣地的情況下,居然還輸給了一個連完整坦克都造不出來的國家。
這簡直就像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壯漢被一個十幾歲身體瘦弱的小孩子一拳打到一樣不可思議,這樣的結果,不管是從心理上還是實際上,對美國的打擊都非常沉重。
所以,經此戰役之後,美國對於新中國的看法已然是將其看成了一個堪比蘇聯的對手,畢竟抗美援朝的失敗,徹底破滅了美國妄想透過控制朝鮮半島,從而進攻遠東、稱霸全球的野心。
於是後來的二十年,美國對中國的政治策略也發生了一個極大的轉變。
從政治上、經濟上孤立中國,對身邊的一眾小弟說,誰要是敢和中國來往,那就是打他這個大哥的臉,誰要打他臉,那就別怪他翻臉不認人了。
不僅是美國對中國的改觀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整個歐洲經過這場戰爭也重新認識到了中國的實力,明白瞭如今的中國雖還處於低谷,可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
今非昔比
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曾經說:“抗美援朝的時候他還在劍橋大學上學,那時西歐海關的工作人員對中國人的態度是不屑一顧甚至譏諷的,但自從抗美援朝勝利後,海關官員就不敢再這樣了。”
對於這場勝利覺得問問不可思議的還有中國的老對手—日本,要知道,在十幾年前,日本在中國那可謂是虎入羊群想怎麼來就怎麼來,結果不過十幾年的時間,中國就打敗了在太平洋戰爭中把日本打得滿地找牙的美國。
昔日弱小的兔子,如今已經可以把白頭鷹給蹬下神壇了,這一切宛如奇蹟般讓人難以置信。
所以當時日本的報紙有這樣一句評論:
中國的建立讓中國人從此挺直了腰桿,而朝鮮戰爭則讓中國重回世界強國的地位。
而當時在各地的戰俘營裡,還俘虜著相當多的日本戰俘,這些戰俘本來還極為不爽,覺得中國就是僥倖贏得,拒絕改造,結果抗美援朝勝利的訊息一傳開,他們就傻眼了,不敢再鬧事,乖乖地接受改造。
日本國內同樣如此,雖然日本在二戰中捱了一顆原子彈,但這只是讓他們變成了美國人的兒子,對中國這個戰勝國,他們依舊用具有侮辱性的稱呼來代替,一副死鴨子嘴硬的模樣。
不過朝鮮戰爭後,這個詞就被中國取代了,畢竟中國連他們的爹美國都打贏了,教訓現在的他們還不是輕輕鬆鬆?
敵人態度的轉變,說明了我們正在一步步強大,而朋友態度的轉變,則說明我們已經強大到了他們需要聯合的地步。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可是一個剛成立的國家,在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來說,依舊是個新生兒罷了,沒有多少說話的分量。
可自從朝鮮一戰後,只要中國代表一參加社會主義陣營的會議,那必是掌聲雷動。
就算是同樣信仰的朋友,也只有展現出足夠的實力,才能讓人刮目相看,而朝鮮戰爭就是這樣一個條件。
至於我們的老大哥蘇聯,態度也是從一開始對中國的援助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到最後第五次戰役,眼見快要勝利了,送裝備才開始勤快了起來,這讓志願軍在第五次戰役前後戰力劇增,就算是正面和美軍進行炮火對轟都能打個你來我往了。
而戰爭結束後,蘇聯也看到了中國那巨大的潛力,開始對我國進行不遺餘力地幫助,一五期間,蘇聯對我國的援助高達156個重點軍工專案,這其中包含了數萬個發明專利,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專利轉移,並且還派遣了好幾批蘇聯專家來幫助我國建立現代化的工農業體系。
於是自從一五之後,我國的經濟開始步入正軌,就像坐上飛機一樣瘋狂上漲,如今我國能夠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全工業種類的國家,與蘇聯的援助有著莫大的關係。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透過抗美援朝讓蘇聯看到了中國才是社會主義陣營裡唯一一個以後能和他一起揍美國的國家。
不過,中國的強勢也引起了當時透過不結盟運動,引起了所謂“南亞霸主”的印度的注意。
那時的印度正打遍周邊小國無敵手,自信心空前膨脹,儼然有一種覺得自己也能和美國碰一碰的感覺,而看到中國透過“抗美援朝”在世界上的聲望一舉躍升到了數一數二的地步後,印度就心癢癢了,想透過打敗中國來完成自己的崛起。
不過印度的這個妄想,在1962年,被解放軍徹底打成了泡沫,僅僅十天就從妄圖騷擾我國邊境變成了差點連自己首都都被志願軍攻陷。
抗美援朝美國當時怎麼也想不明白中國居然敢參戰,毛主席也是抽了好幾根菸也沒想明白,印度怎麼就敢和中國打的。
印度屬於是沒有那金剛鑽,還想攬那瓷器活兒,最終只是徒增笑料,讓國際上一時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沒有人會是他的對手
當時國內對於發動抗美援朝的聲音多是反對,絕對太過窮兵黔武,勞民傷財,而躲在臺灣島上的蔣介石心裡卻巴不得朝鮮戰爭趕緊打起來。
這樣他就好渾水摸魚了。
所以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蔣介石按捺不住自己的欣喜,連忙向美國申請加入朝鮮戰爭。
不過被美國拒絕了,原因是擔心中國會因此而參戰。
但是世事難料,中國偏偏就是不怕死一樣加入到了朝鮮戰爭中去。
而對於中國的參戰,蔣介石本來被拒絕後心灰意冷的心一下又活躍了起來,他覺得這場戰爭中國必敗,只要中國打了敗仗,他就可以趁我黨被打敗之後的弱勢捲土重來。
誰知抗美援朝開始後,中國並沒有展現敗勢,反而和聯合國軍打得有來有回,但即便如此,蔣介石包括聯合國軍都認為最後贏得一定會是美國。
直到上甘嶺戰役勝利,蔣介石才如夢方醒,以他的戰略眼光,他知道不出意外,志願軍將完成一個壯舉。
本來一場戰爭的勝利不是一兩場戰役就能決定的,但偏偏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太過不可思議,再聯絡到朝鮮戰爭如今的局勢,蔣介石就明白了,只要有志願軍在,美國就不可能贏。
那一天,蔣介石在海邊看著大陸吹了很久的海風,才嘆了口氣說道:
“沒有人會是他的對手了。”
蔣介石終究是承認了毛主席這個鬥了大半輩子對手的能力。
這一戰,粉碎了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多方勢力的幻想,打出了一個朗朗乾坤,為我國後面安心的發展科技和工業提供了最強力的保障。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抗美援朝就是中國的立國之戰,沒有這一戰,就沒有現在新中國的欣欣向榮,沒有這一戰,就沒有新中國現在的和平時代。
如今,我們難以想象當初志願軍是怎樣贏得那場戰爭的,但對於這些人民的戰士們,唯有一句話道盡所有: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