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淮軍的發祥地,淮軍存在的40年間正是中國經歷“三千未有之大變局”時期,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淮軍將領的生平故事流傳至今。
為傳播屬於安徽獨特的歷史文化,從2019年8月1日起,安徽廣播電視臺城市之聲製作推出歷史故事系列音訊《淮軍大起底》,今天請聽第309集《倉皇北撤》
清軍駐朝鮮平壤軍隊總指揮葉志超做出放棄平壤城的決定,因為事出緊急,事先沒有充分準備,又被日軍打了伏擊,損失慘重。
更要命的是,離開平壤前,下達給各部隊的命令是,儘量輕裝,大炮等重武器基本上都丟掉了。如果在後面進行防守戰困難很大。
從後來的實際情況看,葉志超的確沒有繼續在朝鮮進行防守的打算,他帶領的部隊出了平壤以後,先後經過順安、肅州都沒有停下來建立新的防禦戰線。
葉志超馬不停蹄地退到安州的時候,正巧遇到了匆忙趕回前線的淮軍名將聶士成。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聶士成在退回平壤以前不是留在葉志超後面阻擊日軍嘛,怎麼清軍堅守平壤的時候,他沒趕到呢?
其實,聶士成在集結的時候也撤回平壤了,但是,葉志超堅持相信日軍至少有三萬之多,盤算了自己手裡掌握著的部隊只有16000多人,沒有以少勝多的信心,所以派聶士成回國去招募士兵,增加平壤城的防守力量。從這一點看,他倒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有想放棄平壤的想法。
聶士成身負重託,日夜兼程地回國,走到半道上突然接到朝廷命令,前線情況緊急,不要去招募新兵了,趕緊回去參與戰鬥。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接到新的命令,聶士成又轉身往回趕,於是,趕到安州的時候,正好和往北撤的葉志超迎面碰上了。
早在進入朝鮮以前,聶士成就帶著一批軍校的學生在東北和朝鮮進行了實地考察,對朝鮮的地形地貌比較熟悉。後來,他還專門寫過一本書,記述考察的情況,應該算是有實踐有理論。見到葉志超以後,他向葉志超分析了安州的有利地形,另外指出,當時,安州還有步兵和騎兵八個營,也就是4000多人,加上從平壤撤回的官兵,如果利用穿城而過的清川江這道天塹,沿江設防,至少可以阻止日軍的北上速度。所以,他請求葉志超“即請出令收散隊,扼守安州,深溝固壘以待。”
葉志超可能是因為一戰牙山,再戰平壤,已經被日軍的氣勢和戰鬥力徹底嚇住了,聽了聶士成的建議不為所動,堅持要把部隊帶到義州佈防。
既然已經有了到義州的想法,葉志超就根本不聽聶士成的勸告,安州放棄了;後面的定州不守了;再退到鴨綠江邊的義州。
這時,李鴻章的電報到了,要求葉志超在義州設防,“兼保奉天門戶”。
很多人說,葉志超一退再退,一直退回中國安東才作罷,這其實有點兒讓他背鍋的意思。當時,葉志超得到李鴻章電令後,的確在義州止住了後撤的步子。當然,在那種情況下,他也不敢不停下來,因為那樣,他就成了抗命了。
就在葉志超準備在義州佈防的時候,李鴻章的電報又到了,朝廷命令,清軍撤回安東,在國內佈防。
可能只到這個時候,葉志超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