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從來是國之大事。一般來說,獲得戰爭的勝利,特別是大規模戰爭的勝利,大多會同時獲得戰爭勝利的紅利。而大戰失敗了,則多為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但是事情也不是那麼絕對。比如歷史上維持了國力至少200多年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國,在近代參加了2次世界大戰都打贏了。卻從一個絕對的世界第一打成了一個標準的世界2流國家。那麼英國人到底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做錯了什麼呢?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看來,這期間的問題和矛盾是相當複雜的。其實大英帝國的衰落,從參加一戰就開始了,後來又參加二戰,不過是參加一戰造成的損失從來沒有補回來,反倒進一步失血造成。一戰前的大英帝國,是真正的如日中天。一戰前的英國,數百年的對外殖民達到了頂峰,此時的英帝國直接派員深度管理殖民地。
不再像過去那樣對殖民地僅僅搞“放養”狀態,特別加強了對全球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奪。此時還拿下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南部非洲所有的金礦和鑽石礦。當時的大英帝國名下的土地,在全球接近4000萬平方公里,遠遠大於2200萬平方公里的沙俄帝國。英王管轄下的全球人民,高達4億人以上,是英倫本土的10倍。雖然早在1894年或者1896年,英國本土的GDP就已經被新興的美國超過。但是由於有超級龐大的殖民地和從殖民地吸血而來的財政收入。此時的大英G方,可以動用的實際財富仍然多過美國。仍然可以維持全球最大規模的海軍。像英屬Yin度這種殖民地,每年都會給大英帝國帶來數億金英鎊的純財政稅收,帝國對殖民地的吸血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大英海軍每增減一艘主力戰列艦,殖民地的人民,
就會餓死幾萬到幾十萬人。但是英國執政者認為這是極為正常的現象,連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沒有。不過這種“蒸蒸日上”的殖民好日子,卻因為英帝國大規模參加歐洲本土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一戰而走到了盡頭。英帝國派出了百萬規模的大軍,和法國人並肩作戰對付德國。結果凡爾登、索姆河等幾場大戰下來,英國本土公民就陣亡了75萬人左右,如果加上英屬殖民地人員的陣亡,很可能要超過150萬;受傷的更有300萬以上。陣亡和受傷的戰後都需要撫卹,這對此後的英國財政是不小的負擔。更大的負擔其實是戰爭債務。一戰到了中後期。已經打成了純消耗戰。英法都需要大規模對外借錢才能繼續維持戰爭。接近4年的戰爭,英國方面就花費了100億英鎊的軍費,相當於1913年5倍的國民生產總值。
一戰開打前,美國方面還欠英國4億英鎊;而戰爭結束後,英國倒欠美國8.5億英鎊。大英帝國從維持了數百年的全球債權國,首次變成了債務國。戰前英國是全球第一海軍大國,同時也是全球第一海運大國。擁有超過2000萬載重噸的商船隊,幾乎控制了全球的海上運輸。因為當時排名在英國之後的美法德三大海運國,擁有的商船船隊總噸位加起來還不到英國的一半。控制全球海運為英國帶來了豐富的利潤,也維持了大英本土的生活水平。但是一戰中德國大規模搞潛水艇戰,大英帝國一下子損失了一半以上的商船。最後都需要從美國借船運輸物資,不但沒有了往日的利潤,而且還促進了美國造船和海運業務的突飛猛進。在失去商船運力全球第一的同時,英國海軍也在戰後被迫承認美國海軍實力可以和他平起平坐。
一戰後從全球債權國突然變成了債務國,英鎊只能和黃金的價值脫鉤,持續貶值,這樣就動搖了英鎊作為全球基準貨幣的長期地位。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只能逐步讓位給新興的紐約,等於又一個過去可以憑空生金蛋的鴨子飛了。一戰的巨大傷亡也讓大英帝國的專業軍事人員損失大半,戰爭中僥倖生存下來的也都成了老弱殘兵。因此對全球殖民地的軍政控制力度直線下降。而不少殖民地精Y也看到了這個騎在自己頭上數百年的主子在戰後的力不從心。因此反叛意識明顯增強。大英帝國的全球殖民體系開始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