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是不對外開放的寶庫,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武器。
這個博物院的宣傳資料說得很好:可以這麼說,抗美援朝戰爭之後,我軍所贏得的每一場戰爭,都與南京理工大學這座高等學府裡開展的科研密切相關;也可以這麼說,新中國兵器科學與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凝聚著南理工人的無窮智慧與辛勞汗水。
這次是請帥哥攝影師找到了全部照片,薩沙帶大家看一看。
抗戰期間國軍最大迫擊炮民33式120毫米: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42期
今天的主角是民33式120毫米迫擊炮。
33式是一種重迫擊炮,是國民政府自產的一門迫擊炮。
該炮是仿造法國布蘭德120毫米重迫擊炮的產物。
到了1943年,抗戰的國軍主要生產60和82毫米迫擊炮。
這兩種迫擊炮的效能優秀,畢竟威力有限。
即便是82迫擊炮,只能用於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炮彈爆炸半徑10多米而已。
國軍並沒有長身管火炮,希望製造一種重型迫擊炮,威力大約相當於105毫米榴彈炮。
這樣一來,國軍就可以得到最急需的重炮火掩護。
國民政府倒也不是沒有仿造能力,只是120毫米迫擊炮的要求很高,尤其炮鋼無法自產。
就算仿造成功,我們也無法大量製造,也就沒有研究。
從1943年初開始,駝峰航線能夠有一些運輸量,美國可以將急需的炮鋼運到中國。
於是,1943年國民政府21兵工廠開始研究33式迫擊炮,到1944年1月研究成功,取名為民國33年式120毫米迫擊炮。
33式的效能不錯,射程高達4000多米,炮彈重達10公斤,而82迫擊炮彈只有3公斤多。
33式的威力驚人,炮彈爆炸半徑高達25米,一炮可以殺傷大量敵人。
自然,33式也有缺點。
它的重量高達210公斤,其中炮身就有78公斤。
顯然,靠人力是不可能揹負的33式。
33式有三種運輸方式。
一是用一匹馬拖曳,迫擊炮有兩個輪子;
二是拆卸成四個部分,分別由4匹馬揹負;
三是由一個班的炮兵分別扛行,一般要2個人扛一個零件。
最後一種讓士兵負重太大,只能用於最前線陣地短距離移動火炮。
33式研究成功以後,駝峰航線運輸量卻有限,不能提供足夠的炮鋼。
到了1945年開始生產,剛生產了40多門日本人就投降了。
直到1949年末,一共生產了304門。
然而,這批火炮卻基本沒用上。
在1949年之前生產的254門,在1947年才下發部隊,實戰中發現有很多問題。
它的炮架比較脆弱,存在火炮轉動偏差大、開炮螺絲鬆動、馬匹拖曳期間輪軸斷裂等問題。
無奈之下,1949年1月將254門火炮全部收回改進,同時製造了54門改進後的火炮。
這304門改進後的火炮尚且沒有下發部隊,國軍就在三大戰役中慘敗。
這區區幾門炮,已經用處不大了。
說來說去,無論抗戰還是解放戰爭,33式重迫擊炮都沒起到什麼作用。
這主要還是國民政府還沒有能力,大規模生產出優秀產品。
隨著國軍敗退以後,區區304門也就煙消雲散了。
120毫米重迫擊炮非常重要,隨後解放軍也大量裝備,直到今天也在服役。
如果國軍在抗戰期間能夠大量生產33式,肯定會給日寇更大的更慘重的打擊。
甚至33式還具有一定的平射能力,可以攻堅擊毀敵人簡易工事。
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