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您知道該如何渡河嗎?”
1935年5月,當時儼然已經滿腳血泡、步履蹣跚的毛主席,不辭辛苦地在警務人員的陪同下,跑到了鎮上老秀才宋大順的家裡,向他問出了上面這個問題。
時年90多歲的老秀才眼見主席面容憔悴、幾乎站立不穩的樣子也是潸然淚下,最終重重地點了點的,與主席展開了一番徹談。
主席為何要深夜入鎮、親顧茅廬?老秀才的話又究竟給主席帶來了哪些啟發呢?
歷史的重逢
1863年,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之一的翼王石達開抵達了大渡河前,在其率領部隊由滇入川、到達安順城後,明明具備渡河條件,可石達開卻因為“王妃生子”而讓其麾下原地駐軍、大賀三天,最終延誤了戰機,遇上了汛期。
山洪暴發、河水暴漲,石達開麾下幾萬人馬硬生生渡河不能,被困於大渡河前47天。
眼看清軍來襲、石達開心有不甘,命令部下以竹筏強行渡河,最終其麾下死傷甚眾,不得不向清軍投降。
往事歷歷在目,並未走遠,而誰也沒想到的是,這一幕在72年後似乎完成了“復刻”。
1935年在5月,在國民黨反動派幾十萬部隊的追逐下,我黨中央紅軍抵達了大渡河前。
當時我軍所面對的不僅有數十倍於己方的追兵、寬逾數百米的河流,還有受國民黨唆使、埋伏在大渡河對面的軍閥,這意味著我軍想要順利逃脫,就必須要在極短的時間裡先逾天塹、再克強敵,而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管怎麼說,要先跨越大渡河!”
5月25日,我軍紅一團在黨的指揮下打響了“強渡大渡河”的戰鬥,18位戰士劈波斬浪、冒著敵人的炮火完成了登岸,並最終成功控制了渡口,初步完成了我軍的戰略目標。
可出乎我軍意料的是,在河對岸的渡口中,竟然也沒有什麼船隻,我軍2萬多人的大部隊,依舊面臨著無法快速前往對岸的窘境。
當時我軍一共只找到了4艘小船,每艘船僅能夠坐40人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僅僅是紅一團完成渡河就需要一天多的時間,而我軍當時2萬多戰士全部渡河,至少也要一個多月,但彼時試圖一舉殲滅我軍的蔣介石,根本不可能給我軍這個時間,我軍必須要另尋辦法。
就在我軍高層領導人們一籌莫展的時候,紅軍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卻找到了毛主席,告訴他鎮上有一位90多歲的老秀才,曾經親眼見過當初石達開兵敗、或許會有辦法解決紅軍現在的問題。
主席聽聞此事大喜過望,也顧不得在長期行軍腳上長起的一層層血泡了,直接帶著人趁著夜色、打著燈籠就跑到了老秀才的家裡,向他低聲詢問計策。
老秀才在得知紅軍的情況之後,先是搖了搖頭,然後看了看主席,最終又重重點了點頭。
搖頭的原因很簡單,現在的紅軍所面臨的情況比石達開當初更加嚴峻,因為我軍抵達大渡河邊的時間要比石達開晚三個月,也就是說我軍正好趕上了大渡河的汛期,其河流之湍急,根本不適宜渡河。
而他之所以會點頭,是因為在他看來當時的紅軍雖說瀕臨絕境,但是仍有一線生機。
“紅軍若想安然渡河,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朝著大渡河的上游方向走上三百里,去爭那瀘定橋的一線生機!”
老先生畢竟是一位智謀長者,其言語如洪鐘大呂、振聾發聵,頓時讓毛澤東眼前一亮、心中豁然開朗。
而就在老先生還在搖頭嘆息、為紅軍難以速趕這三百里多里的路程而惋惜的時候,毛主席卻是蔚然一笑,
“老先生,這可就是你小瞧我們哩!”
遍觀我軍革命初期,完全不是國民黨軍隊的對手,只能被動地不斷進行戰略轉移。
可局面上的劣勢非但沒能擊垮我軍將士的心志,反而為他們錘鍊出了不畏艱難的品質,莫說這三百里,便是兩萬五千裡我軍也走得!
毛主席在迴歸部隊後,雷厲風行、直接下令,而部隊也沒有半分猶豫,決然地朝著瀘定橋開拔!
飛奪瀘定橋
雖說已然下達了大軍開拔的命令,但我軍並沒有盲目行動,反而是分為了左右兩個支隊。
以紅二師四團的團長、政委率領的左支隊負責搶佔瀘定橋;而以聶榮臻、劉伯承率領的右支隊隊,則是繼續在安順場渡河,渡河後再沿河對岸北上,為左支隊提供支援和牽制。
我軍作出了詳細部署,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也沒閒著,蔣介石單獨抽調了兩個旅增援盧定橋就不說了。
為了避免我軍行軍神速、成功突圍,得到了國民政府受益的軍閥部隊,甚至直接抽去了瀘定橋的橋板,僅在瀘定橋上留下了九根粗壯的、難以損毀的鐵索。
縱觀瀘定橋,其寬度約為2.7米,而長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數百米,這樣一座橫亙在波濤洶湧的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即使是有橋板的時候,人們想要過,尚且會戰戰兢兢;更何況當時敵人已經抽掉了八十多米的木板,橋上僅留下九根冰冷搖晃的鐵索呢?
“我們肩負著黨和部隊的使命,必須透過這座橋!”
沒有多少猶豫,我軍很快就自願推舉出了以廖大珠、王海云為代表的奪橋突擊隊,說是奪橋突擊隊,實際上自願報名的22位隊員都知道,這本質上和敢死隊毫無區別。
可那又怎麼樣呢?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死亡、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只見在王友才的帶領下,三名戰士肩扛步槍、手抱木板,一邊沿著鐵索匍匐前進,一邊為鐵索鋪設新的道路,而其餘戰士則是在這幾位戰士身後為他們引開火力。
眼見我軍如此悍勇,橋對面的敵人慌了神,只能試圖以他們的機槍、炮兵來對我軍將士展開襲擊,只不過受限於各種原因、其效果並不明顯。
我軍以極快的速度架設木板,敵人這下可徹底坐不住了,只得在東橋頭位置放起大火、試圖以烈焰來阻擊我軍奪取瀘定橋,只見一條火蛇,以極快的速度朝著我軍蔓延過來,升騰的火焰甚至將我軍的將士們臉龐照得透亮,可視死如歸的將士們,依舊沒有絲毫畏懼,就這麼迎著火焰朝著對面衝去!
“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衝啊!莫怕火,衝啊!敵人垮了,衝啊!”
廖大珠聲嘶力竭地怒吼,而將士們也終於將木板鋪到了瀘定橋東頭。
敵我雙方計程車兵,甚至能近距離看清敵人的樣子,槍械失去了威懾力,我軍勇士直接與敵人展開了殘酷的肉搏戰、數次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並最終佔領了瀘定城。
而就在左支隊拼命與敵人展開較量的時候,我軍右支隊也沒有閒著,以劉伯承為首的右支隊在瀘定橋東岸與攔截敵軍進行了猛烈交戰,不僅牽制了敵方絕大部分的火力,甚至還成功佔領海子山,最終為雙方合圍、一舉攻佔瀘定橋作出巨大貢獻。
僅僅只用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我軍就從敵人的手中奪下了瀘定橋,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的圍堵計劃,為我軍紅一、紅二以及紅四方面軍會合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有人說,“這13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的道路”,也有人說,瀘定橋戰役的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革命的大無畏精神,但不管怎麼說“飛奪瀘定橋”永遠都是我國紅軍奮鬥史上最華美的篇章之一。
如今我們追憶起來,總會習慣性地認為這次戰役是“蕩氣迴腸”的,是體現出我軍將士的大無畏精神的,可實際上當時我軍將士所體現出來的優秀品質還遠遠不止如此。
由於當時戰局緊迫,所以部隊上僅僅只給予了紅4團一天一夜的時間抵達瀘定橋,而在這短短一天一夜的時間裡,將士們所要跨越的距離是140裡。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將士們不僅晝夜不停、時刻行軍,即使是面臨瓢潑大雨、無邊黑暗,也不能有半刻停歇。
在我軍朝著瀘定橋方向奔赴的過程中,大渡河對面同樣也出現了一支部隊,只不過他們屬於國民黨。
“你們是哪邊的部隊?”
“我們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
河對岸的部隊,正是蔣介石派來支援瀘定橋的兩個旅,他們也並沒有對我軍的話產生懷疑。
可是隨著暴雨瓢潑,他們不得不停止行軍、原地駐紮的時候,才赫然發現我軍依然在不斷行進、朝著瀘定橋方向進發,這個時候有很多人已經察覺到異常了,國軍怎麼可能有如此堅韌的毅力?
所以說當時國軍有所懷疑,但他們畢竟不能確定,再加上當時條件實在還過於惡劣,所以他們也就沒當回事。
可是等到大雨將歇、他們繼續行軍趕到瀘定橋的時候,卻早已然是木已成舟……
不得不說,我軍將士們的毅力與心志實乃卓絕,可能這就是我黨能以最初兩萬多的部隊,不斷髮展壯大,最終硬生生擊敗了有數百萬軍隊國民黨的原因吧。
而領導人對於黨和軍隊的作用,在這裡也是可見一斑。戰局危亡之時,毛主席親力親為、甘赴茅廬下問;而蔣介石呢?不過是坐在辦公室裡動動嘴皮子罷了,國民黨又安能不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