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齡起碼3年以上的釣魚人多多少少都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釣魚的時候當釣2米以內的水深的時候,魚咬鉤後一般極其有力,而且也很容易咬鉤上岸,但是當釣得水深過了2米的話,一般魚口就相對較弱了些,而且中魚率也會同比例下降。久而久之,釣魚大師們就將不到2米水深的水域稱為淺水區,超過2米水深的水域稱為深水區。但是再想詢問詳細一點的原因的話,那很多人都難以回答,其實這裡面很大的原因是和溫度、氧氣有關的。
眾所周知,氧氣和人類等其他動物的關係非常密切,沒有氧氣的環境中是無法生存的,魚兒亦是如此,只是有的魚耐氧能力出眾,當水裡的溶氧量高低和魚兒的生活習慣有直接的聯絡,當溶氧量變低的時候,魚兒就會減少活動量,而且覓食的慾望會大大下降,當水裡的溶氧量升高的時候,魚兒就會變得活躍異常,選擇在這個時候釣魚的話,效果最好。
那麼問題來了,水裡的氧氣是怎麼樣得來的呢?首先大氣中富含氧氣,在氣壓的作用下,滲入到水面以下,然後再透過水的流動,達到更深層次的滲透。由此可知,越靠近水面的溶氧量肯定要相對高於中下層的,而鯽魚和鯉魚的耐氧性更好,所以在底層活動的更為頻繁。
在科學研究證明中,當某一地區的水域內水深不斷增加,那麼它水裡面的氧氣的含量可以看出來變化,當達到2米的時候,含氧量達到3毫升,如果低於這個數值的話,那水下活動的魚兒就會降低活動範圍,如果含氧量低於0.5毫升的話,那此時的魚兒幾乎就處於不動的狀態,所以這個可行實驗的結果和釣魚老手的經驗不謀而合,2米的水深就是釣魚適宜度的一個分界線。
如果有做水產養殖的朋友都會清楚一件事,一般把水深都是控制在1米半左右的範圍,因為在這個水深下,魚兒可以保持生存環境,而且覓食慾望最強烈,可以大大提高魚兒成型的速度!而我們釣魚人可以從中獲取到的資訊同樣很有價值,不到2米的水深肯定是最適合釣魚的深度。
前面說的這些只是強調水中含氧量對魚兒生活條件的影響,但是客觀因素遠遠不止這一條,還有溫度、水溫等等,溫度影響水溫而大多數魚類都屬於冷血動物,所以對溫度非常敏感,這個在釣魚人的經驗中可以對比。比如夏天溫度高,水溫高的時候,淺水區域不適合魚兒生存,就會躲到深水區內,只有在早晚水溫略有降低的時候再到淺水區活動。而冬天,淺水區的溫度下降很快,魚兒一般都在溫度恆定的深水區內躲藏,只有到了中午溫度高的時候,淺水區略有升溫,才會游到淺水區覓食。透過對水裡的含氧量和氣溫、水溫的掌握,我們在釣魚的時候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判斷選擇合適的釣點釣位,找到最合適的水層才能讓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