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生可以擁有多少財富,取決於認知的高低。那麼,認知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人生呢?
前幾天重溫電影《1942》,裡面一句對白讓我很是震撼。
財主範殿元在家破人亡時,對著自家長工說了這樣一句話:
“等我到了陝西,立住了腳,那就好辦了。我知道怎麼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
長工拴柱說:“好啊,東家,我到時候還給你當長工!”
同樣是一窮二白,十年後,財主仍舊是財主,而長工無論怎麼努力,到頭來依舊是長工。
其實很多時候就是這樣。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命運。
一個人的認知如果永遠停留在腳下,不往高處看,無論走了多遠的路,都只能是原地打轉。
1
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芭芭拉為了搞明白美國底層窮人,能否透過辛勤勞動擺脫自己的命運,做了一個社會實驗。
她和所有朋友斷絕聯絡,化身普通的勞動女工,深入美國社會底層,終日和那些一直在溫飽線上徘徊的工人生活在一起。
在接觸了各種社會背景的低薪群體之後,她得出了結論:
幾乎不可能。
她說,很多人之所以一直呆在社會底層,不是社會的迫害,而是認知水平受限。
芭芭拉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實驗期間她遇到一個女服務員蓋爾,蓋爾每天的收入約40-50美金。
而她所住的臨時旅館,每天房租是40美金,且需要日結。
這也就意味著,她交完房租後,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芭芭拉很奇怪,問她為什麼不去租一間更加便宜的公寓。
按月租的話,每個月能省下不少錢,久而久之,可以用這筆錢去學一門技術,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女同事聽完之後翻了個白眼說:
租公寓要先交一個月的定金,少說也要1000美金,我上哪去弄那麼多的錢去?
其實,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無論是儲蓄還是去借款,1000美元都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天文數字,但蓋爾不願意做出改變,也不願意承受任何風險,只能困守當下。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管窺效應。
當一個人的眼睛,只能透過一根管子看東西,那麼他只能看到管子裡面的東西。
就像故事中的蓋爾,她的視線中,只有捉襟見肘的日薪,即便有無數改變現狀的方法,她也無法看到。
最後的結果就是,每天用交完房租剩下的錢填飽肚子,日復一日既不安於現狀,又覺得無力改變,只能得過且過。
哲學家叔本華說:
“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真正能限制一個人的,從來不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認知上的困頓。
2
愛因斯坦說過這麼一段話: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努力很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但沒有方向的努力是無頭蒼蠅,沒有思考的勤奮會是四處碰壁。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條路邊有兩個花園。
其中一個花園一片荒蕪、雜草叢生;另一個花園花草繁茂,鳥語花香,一片勃勃生機。
花園裡兩個園丁的狀態也迥乎不同。
第一個花園裡的園丁,一邊拔除雜草,一邊咒罵著,累得滿頭大汗。
而第二個園丁好像毫不費力,此刻正悠閒地躺在一棵樹下,悠閒地哼著小曲。
為什麼同樣的環境和努力下,花園差別會這麼大呢?
原來,漂亮花園的園丁最早也在不停地除草,兢兢業業,一刻也不得閒。
但後來他發現,無論他再怎麼辛苦地拔,雜草都拔不完,等他處理完一邊的雜草,另一邊的又長起來了。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去市場上找到一些比雜草生長速度更快的花草植物。
這些植物生長起來,很快就擠佔了雜草的生長空間。
從此,他再也不需要為雜草煩惱了,過起了悠閒的生活。
同樣面對的困擾,第一個園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未解決問題,而第二個園丁,勤于思考,找到問題的本質,不費吹灰之力,藥到病除。
《讓你的時間更有價值》一書中,提到了“低水平勤奮”與“高水平勤奮”的區別。
低水平的勤奮者,就如同下面這張圖裡,往返運送貨物的人,忙於簡單重複的運輸,卻從未低頭看看腳下的輪子。
而高水平的勤奮者,可以透過思維的升級,方法的轉變,工具的輔助,以同樣的努力取得倍數的回報。
思考不到位,所謂的勤奮都是扯淡;認知不到位,所謂的努力都是白費。
只有真正有效的勤奮,才能帶來真正有效的成長。
3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命運的設計師和鑄造者。
很多事情光靠努力是不夠的,導致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認知,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根本是思維。
雷軍曾向晨興資本的劉芹討教投資問題。
“我一直認為你做投資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你能告訴我,你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嗎?”
劉芹回答:“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如果勤奮的話,你一定能做一個非常好的投資者。”
劉芹本以為這個答案至少能得到雷軍的部分認同,但雷軍當即反駁說:
天道不一定酬勤。
幾乎所有認識雷軍的人,對他都有一個相同的評價:勤奮。
雷軍曾是名校畢業學霸,在金山工作時,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十年如一日,被稱為“中關村勞模”。
然而他的聰明勤奮並沒有換來相應的成功。
微軟迅速發展,他所在的金山公司,發展緩慢,當時比他晚出道的馬雲,已經狠狠地把他甩在身後。
他痛定思痛,辭掉金山總經理的職位,當他從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來時,才看到新浪、網易、搜狐等一大批網際網路公司迅速崛起。
那時,他深刻地認識到,他不是輸在了勤奮上,而是輸在了戰略上。
如果沒有認知的轉變,雷軍可能現在還是那個在中關村夜以繼日工作的“打工人”。
回顧這段經歷,他頗為感慨地說:永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現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比拼,不再是努力程度的較量,更多的是對事情的理解和對行業的洞察。
4
獵豹CEO傅盛曾經說: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
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
1.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想讓思維發生質變飛躍,知識儲備作為量變就是必不可少的。
而幫助我們拓展知識庫的方法,無非兩種,如果不能行萬里路,那就讀萬卷書。
蘇軾有句名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博觀”,就是廣泛涉獵,大量閱讀,“約取”,則是一個去蕪存菁、去偽存真的過程。
只有當你大腦中存的知識足夠多、足夠深刻的時候,才能和世界碰撞出火花,從而形成“厚積薄發”的思維躍遷。
2. 心懷敬畏,保持空杯。
一個人知道得越多,越會覺得自己所知甚少,不知道的東西更多。
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樣,已知的永遠是一小部分,未知的才是海面下看不見的冰山。
所謂的成長就是保持高度敏感,對新事物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
大量吸收新的知識,向外探尋,向內思考,不斷打破自己,升級自己。
▽
有句話說得好:努力決定下限,認知決定上限。
想要實現人生的逆襲,必須提高認知,拼命努力,洞穿事物本質,見大通簡,才能迎刃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