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我國的科技堪稱強盛?至少有以下表徵:
1.我國教學用中文教材就夠了,包括給留學生的教材。來華留學生不用中文,除了政策失敗、國力孱弱,還與我國弱勢的科技現狀有關,扯“民族不自信”又過了。當前還急需人才把海量有價值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那些叫囂取消英語教學的可以先把這問題解決了。很多專業新詞怎麼翻譯是要消耗海量腦細胞的。
2.有傑出的、發表學術論文的中文平臺,吸引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用中文發表論文。當前現狀是反過來的,國人不得不花大價錢用外文在外國期刊上發表論文。這個與國力、科技實力有關,也與平臺的公信力、體制有關。
3.說一個全球存在的問題——怎麼防範、杜絕上級領導搶奪下級的學術成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難以調動基層(也是主體)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科研機關的領導到底是隻負責引導和管理,還是領頭實際參與科研過程?下級取得學術成就,領導是不署名還是在末尾署名還是在首位署名?不能存在因人成事、坐享其成的剽竊行徑。國內的現狀,往往署名順序就是按“官階”排序,真正實操的人只能屈居末位;科研人員的薪資與級別掛鉤,而級別又是論資排輩,明明是科研機構總牽扯很多人情世故進來,讓人不能專心搞科研。這是當前高階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4.高階人才流入大於流出。人才流動是正常現象,流入大於流出就能笑到最後。
5.民間非盈利機構設立類似“諾貝爾獎”的獎項。為什麼強調民間?官方機構設立獎項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不噴也罷。大家知道屠呦呦、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前後的待遇差別有多大嗎?為什麼我們自己不能發現這些人才並肯定其成績?官方也褒獎了袁隆平、鍾南山等人才,有掛一漏萬之嫌。唐明清等朝強盛的時候,不乏外籍人士來效力,期待再現盛況。
6.建立中文科技體系,“中國製造”打敗“made in China”或“made in …”
可能,有科研人,就有學術造假,不好說誰更甚。記得上大學時,老師教我們找參考文獻,“優先歐美的,有些參考價值;亞洲的水平有限不說,還像防賊一樣防人復現,會設陷阱誤導人……”
7.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