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在多個場合都表示:反對電商、短影片等虛擬經濟,呼籲年輕人要去搞實體經濟。
可為何聰明的年輕人都背道而馳?從來不碰實體經濟呢?背後有3個原因!
1
從整個宏觀發展來看,脫虛向實,實業興邦是未來的必然方向。
但實體經濟,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尤其是沒有資源、資金、技能的年輕人。
做過實體生意的人都知道,無論是開店,開工廠都屬於是重資產,起步都最少都要100萬。
即便如此,在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去做實體生意99%的人都會成為炮灰。
因為現在的市場是供大於需,該有的門店、工廠都應有盡有,他們幹了一輩子生意都在關門、倒閉,何況一個剛入局的小白呢!
所以說董大姐反對短影片、電商,呼籲年輕人去搞實體經濟是居心不良。
實業家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從事實體經濟,並佔領了資源,當然會說實體好,可年輕人還是要考慮現實的。
不是年輕人不願意去搞實體經濟,看看我們身邊的賣場、地產、工廠、門店、品牌等幾乎都被老一代人搶佔,年輕人根本沒有機會。
更關鍵的是國內的大多數工廠、品牌,都已被外資收購、控股、投資。如中華牙膏、哈啤、蘇泊爾、徐福記、雙匯等等。
因此,聰明的年輕人,不會被實體企業家的言論迷惑,都不碰實體經濟,而是做輕資產投資,高回報的短影片、電商、直播。
2
年輕人都不去做製造業,都不去搞實體生意,那沒有產品賣什麼呢?
從改革開放至今,經濟發展主要靠3個資本帶動:生產資本、知識資本、消費資本。
物質匱乏時期是靠生產製造帶動經濟發展;當產品逐漸豐富以後,則需要品牌、專利、企業文化等智慧財產權(知識資本)帶動經濟發展。
今天是產能嚴重過剩、渠道同質化,這個時候市場需要的不只是生產製造,貿易零售,而是消費力。
因為,當市場的供給量大於需求的時候,產品品質再好,品牌溢價能力再強,每人去消費都等於零。
所以聰明的年輕人,在創業的時候都會選擇做短影片,直播、興趣電商,先去囤人,再根據粉絲的需求,為其推薦產品、服務、解決方案。
這就需要擁有個人IP,內容生產能力,以及粉絲、使用者的運營能力,從而帶動消費力。
像羅永浩破產欠債6億,靠個人IP的影響力與直播帶貨2年就還清了,如果做實體估計10年也難實現。
由此可見年輕人去做短影片、興趣電商等新的銷售模式,可以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回報,何樂而不為呢!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短影片等輕資產創業,其實也是在帶動製造業的發展。
懂得易經的人都知道,虛實是相輔相成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就像電子商務看似是虛擬經濟,但帶動了帶動了無數中小微企業的發展。
同理,主播、博主等內容創業者,也可以藉助粉絲的消費力,為工廠帶來更多的訂單與業績。
3
從長遠發展來看、確實是實業興邦,但未來的實業無法再解決就業問題。
在傳統的製造業中,一個車間需要多條流水線,2000人去靠手工去完成作業。
可未來的大部分工廠,都會變成無人工的智慧化工廠,一個車間只需要有1-2個人去管理機器就可以了。
按照這個發展趨勢,如果我們聽信實體企業家的言論去從事實體經濟,去工廠打工,未來失業率會非常高。
不過有一扇門被關上,就會開啟一扇窗,當製造業越來越智慧化以後,人們就不再確實物質類的產品。
因此,未來的人們追求的更多是精神的滿足、服務的需求。
也就是說,我們除了依託短影片、直播作為新的渠道去賣貨以外,未來也可以去賣知識類產品、有聲讀物、文化賦能產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另外,當人們滿足的基礎物質需求後,服務類的消費就會越來越多,這會給年輕人帶來更多的就業與創業機會。
比如,房間太亂不想收拾,就會給收納師帶來發展機會;而因物質太豐富導致大多數人肥胖、亞健康問題,則需要健康管理師的服務。
但在自媒體時代,無論從事等內容創業、還是新型服務行業,都離不開短影片、直播以及個人IP。